2020年11月2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此隆重舉行,2000余名來自各行業(yè)、各領域的勞模齊聚一堂,受到黨和國家的至高褒獎。
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話語鏗鏘:“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自1950年黨和國家首次表彰勞動模范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與祖國同成長、與時代齊奮進,以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奏響了“咱們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各條戰(zhàn)線英雄輩出、群星燦爛。
“不惰者,眾善之師也。”在長期實踐中,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鑄就形成了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只要下苦功,沒有學不會的”
勞動模范該是個啥樣子?巨曉林用“奮斗”作答。
1987年,25歲的農村青年巨曉林懷著對鐵路工人的向往,來到中鐵電氣化局一處三段,成為一名普通的鐵路接觸網工。
鐵路電氣化施工技術含量高,集鐵路電力、變電、通信等多種專業(yè)技術于一體,鐵路接觸網工更是一個技術密集型工種。每一位乘坐火車的旅客都能看到,沿鋼軌上空“之”字形架設的輸電線,就是鐵路接觸網,被稱作列車的“生命線”。
起初,縱橫交錯的電線、電桿、接觸網以及一張張猶如天書的圖紙,讓沒有任何基礎、僅有高中學歷的巨曉林感到茫然。師傅見狀拍著他的肩膀鼓勵說:“當工人就要學好技術。只要下苦功,沒有學不會的!”聽罷,巨曉林鉚足了勁兒,白天跟著師傅學,晚上追著師傅問,還買來《機械制圖》《電機學》等30多本專業(yè)書籍放在床頭,工地轉移到哪兒,這些書就帶到哪兒。他每天早起一個鐘頭,晚睡一個鐘頭,工會開展的崗位練兵、勞動競賽等活動,也成為幫助他快速成長的“磨刀石”。
2000年,在哈爾濱至大連鐵路線(以下簡稱“哈大線”)的建設工地上,巨曉林主動“黏”上了工作隊的技術員趙榮有。有時,為了弄清楚一個技術問題,巨曉林可以反反復復問上幾十遍??粗矍斑@個個頭不高、有些發(fā)胖的青年,趙榮有暗自嘀咕:爬桿、架線一般都用細高挑的工人,這個小伙子能干好嗎?
春節(jié)放假前,東北下起了大雪,哈大線建設項目部要求技術人員開展線路大檢查。這天一大早,趙榮有領了任務后便匆匆出工,一路雪大風急,莽莽雪原上不見一個人影。沿線檢查到午后時分時,趙榮有隱約看見前方電桿上有個黑點在晃動。他踏過沒膝深的積雪,走到電桿下定睛一看:是巨曉林!原來,巨曉林為了讓另外3位年輕工友早點回家過年,一個人扛下了小組任務,一口氣沿著鐵路線檢查了十幾公里。當天氣溫達零下27攝氏度,巨曉林腳凍麻了,就從電桿上爬下來,在地上跺一跺,再爬上去繼續(xù)干。這個肯吃苦的小伙子一下打動了趙榮有的心,此后,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經常一同切磋技術、精進本領。
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創(chuàng)新。2006年3月,巨曉林來到國家重點工程——遷安至曹妃甸鐵路線施工。由于線路尚未成型,接觸網施工無法推進,但工期卻一天緊似一天。如何設計出一個能在線路不成型時也能確定接觸網基坑的坐標位置,從根本上解決現場施工難題?為了尋找答案,巨曉林見縫插針搞研發(fā),在推翻了近10種方案后,終于設計出一套名為“正線任意取點平移法”的解決方案,施工難題迎刃而解。
2018年,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巨曉林被光榮地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改革永不止步,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在巨曉林“再來一遍”的口頭禪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名勞動模范身上所具有的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之精神,他本人也用實際行動唱響了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鏗鏘旋律。
“好好干,下苦干,老實干”
勞動榜樣該是啥樣子?趙夢桃用“熱愛”作答。
“咱們既把紡織干,再不能眼睜睜看著百姓缺衣穿。我代表車間姐妹發(fā)誓愿,好好干,下苦干,老實干……”2021年4月,在陜西西安首演的大型秦腔現代戲《織夢人》里,這段“熱辣滾燙”的唱詞,講述的正是趙夢桃熱愛勞動的火熱青春。
1951年11月26日,16歲的趙夢桃考入西北國棉一廠,成為細紗車間乙班四組的一名值車工。這個從河南洛陽逃荒而來的農村苦孩子,如愿以償成了紡織工人,心里除了“好好干,下苦干,老實干”外,似乎再不會想別的。細紗車間里,萬錠飛轉,女工們在機器間穿梭忙碌,一手撥,一手捻,真輕巧!老師傅系的紅圍腰,中間綴著“郝建秀工作者”幾個字,真神氣!見到此情此景,剛進廠的趙夢桃便像上足了發(fā)條的鐘表,不管人前人后、活緊活松,都按照“郝建秀工作法”的要求,掐分扣秒練技術,盼望著也能早日系上紅圍腰。
很快,趙夢桃憑著高標準、嚴要求、行動快、工作實的勞動作風成長為廠里的業(yè)務骨干。擋車時,別人巡回一次需要3到5分鐘,趙夢桃只用2分50秒;別人閑暇時在車頭車尾說話,她上廁所都要小跑……1952年,擔任了工會組長的她,除了自己好好勞動之外,又開始思考怎么才能讓大家一起干好。自那時起,她搶困難、送方便,只要誰的紡織車不好使,完不成勞動任務,她便主動將自己用慣的好車讓出去。對此,工友梁福云表示不理解:“人家都想要好車,你倒好,專往那難開的車上跑!”趙夢桃笑言:“車子是死的,人可是活的。好用的讓出去,難用的‘老虎車’我多琢磨琢磨,肯定能馴服,咱多紡紗多織布才最重要嘛!”1956年,趙夢桃參加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期間,觀摩了無錫代表徐鳳妹演示的雙手絞皮輥技術。在回程的火車上,她買了兩串糖葫蘆,迫不及待地用里面的竹簽子練習起新技術。回廠第二天,她又把學到的新本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其他工友,帶領大家一同勞動、一同進步,用巧手織出美好生活。
如今,曾經的西北國棉一廠幾經變遷,成為咸陽紡織集團一分廠,廠區(qū)矗立起一棟棟現代化廠房,面貌一新,而不變的是那永不磨滅的“勞動番號”——趙夢桃小組。小組迄今已傳承14代,先后獲得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工人先鋒號等40多項榮譽稱號,10多位小組成員被授予全國、省部級勞動模范,所獲榮譽之高,所出勞模之多,全國少有。
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勞動來創(chuàng)造。趙夢桃及趙夢桃小組是勞動者的優(yōu)秀代表,70多年來,這個集體始終向全社會傳播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讓“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chuàng)造”的真諦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0.01秒的極致
大國工匠該是個啥樣子?高鳳林用“極致”作答。
高鳳林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廠14車間高鳳林班組組長,特種熔融焊接工。
為火箭焊接發(fā)動機是一項容不得半分差錯的工作,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它們的第一顆“心臟”都從高鳳林手中誕生。在0.08毫米厚的火箭燃料輸送管道壁上,焊槍的停留時間不能超過0.01秒,否則就會焊穿管道壁,而任何一個漏點都可能導致火箭在升空過程中發(fā)生毀滅性爆炸。為了練好火箭發(fā)動機焊接工作基本功,青年時期的高鳳林在閃閃焊光中度過了無數個晝夜,甚至癡迷到吃飯時拿著筷子比劃焊接送絲動作,喝水時端著水缸子練習穩(wěn)定性,休息時也要舉著鐵塊練耐力……至今,他的雙手仍留有因練習時不慎烤傷而落下的疤痕。憑借著持之以恒的學習與實踐,高鳳林的焊接技術不斷精進,日臻爐火純青。
發(fā)動機是火箭的“心臟”,泵閥則是這顆“心臟”的“瓣膜”。1996年,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fā)動機的前身正面臨巨大的技術瓶頸:因焊接結構的可達性和材料的可焊性達不到要求,發(fā)動機核心部件泵閥的波紋管組件質量不合格。為此,國防科工委下令,集中力量攻克難關,力求一個月內取得突破!主導攻關的擔子隨即壓在了高鳳林身上。接到任務后,高鳳林帶著兩個試驗工每天干到凌晨兩三點,早上8點又要準時接受火箭發(fā)動機總工程師的檢查和評估。一周后,兩個試驗工熬不住了,高鳳林見狀主動提出讓他們先回去休息,任務自己一個人上。此時,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我的焊槍必須拿下來!”頂著壓力,高鳳林夙興夜寐,精益求精,終于如期交出了質量合格的全套組件。
40多年來,高鳳林充分發(fā)揚工匠精神,共焊接火箭“心臟”140多發(fā),焊縫總長度超過12萬米。正如“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頒獎詞所說:“突破極限精度,將龍的軌跡劃入太空;破解20載難題,讓中國繁星映亮蒼穹!焊花閃爍,歲月寒暑,高鳳林,為火箭鑄‘心’,為民族筑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國工匠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高鳳林作為新時代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是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踐行者、傳承者。在以他為代表的大國工匠的示范帶動下,近年來,我國各地工匠人才不斷涌現,引領廣大職工積極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成為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chuàng)造的重要力量。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代代傳承、生生不息,激勵著千千萬萬勞動者踔厲奮發(fā)、步履不停。新征程上,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適應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需要,勤學苦練、深入鉆研,勇于創(chuàng)新、敢為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為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實施制造強國戰(zhàn)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譜寫新時代新征程更加絢麗的華章。
(作者單位:工人日報社)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