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個確立”的制度依據
黨歷來注重制度建設。“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鄧小平強調:“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
確立和維護核心,是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領導制度和組織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重要標志。這項制度把充分發(fā)揚黨內民主和正確實行集中有機結合起來,是科學合理又有效率的制度。對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民主是形成全黨意志、作出黨的決策的必要程序,集中是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統(tǒng)一制定和貫徹執(zhí)行的必須程序。黨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必然要通過黨的領袖來具體實現(xiàn)。
正是基于這種認識,1994年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指出: “黨的歷史表明,必須有一個在實踐中形成的堅強的中央領導集體,在這個領導集體中必須有一個核心。如果沒有這樣的領導集體和核心,黨的事業(yè)就不能勝利。這是堅持民主集中制的一個重大問題。”
在黨的二十大黨章中指出,“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實行正確的集中,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保證全黨的團結統(tǒng)一和行動一致,保證黨的決定得到迅速有效地貫徹執(zhí)行”。如何堅持民主集中制?一是必須充分發(fā)揚民主。什么是發(fā)揚民主?即用人要民主,決策要民主。二是必須實行正確的集中。什么是正確的集中?即決策要集中,執(zhí)行要集中。
維護黨中央權威和發(fā)揚黨內民主并不矛盾。2017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發(fā)展黨內民主。黨的重大決策都要嚴格按照程序辦事,充分發(fā)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做到兼聽則明、防止偏聽則暗,做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
習近平總書記還曾指出,“如果黨中央沒有權威,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可以隨意不執(zhí)行,大家各自為政、各行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黨就會變成一盤散沙,就會成為自行其是的‘私人俱樂部’,黨的領導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關于民主集中制還要強調兩點:第一,不能離開民主講集中,民主和集中是渾然一體的,離開民主講集中很容易講成個人專斷,講成無限權力。黨的領導核心并不意味著無限權力、任性決策,而是擔負著為大黨大國掌舵領航的重大職責。2021年,中宣部發(fā)布文獻《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行動價值》指出,“黨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起來的,黨的領導核心也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發(fā)揮作用,遵守集體領導制度,遵守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法治原則”。這段話指出了兩個遵守,一是集體領導;二是法治原則。第二,不能離開集中講民主。如果光有民主沒有集中,那就是分散主義,就是極端民主。
五、“兩個確立”的文化依據
各個民族由于其歷史發(fā)展各異,在其漫長的民族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文化也不相同。西方傳統(tǒng)政治文化從根本上講是一種誕生在商業(yè)經濟之上,以個人為核心,以正義、法治、分權、自由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文化。比如,古希臘文明以分散的城邦形態(tài)而著稱。古希臘城邦是一種政治共同體,以城市為中心,周圍是鄉(xiāng)鎮(zhèn),它們獨立自主,形成自治國家。這些城邦在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逐漸形成,以一個城市或城鎮(zhèn)為中心,結合周圍農村。
曾經的德意志聯(lián)邦內部有幾十個邦和自由市。這些邦國和直轄市,雖然名義上屬于同一個國家,但它們之間關卡林立,并存在著不同的商業(yè)法律、稅收制度以及戶籍限制,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工業(yè)原料、商品、勞動力在眾多邦國之間流動,稅收成本、物流成本、管理成本極高。
而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則是一種誕生在農業(yè)經濟之上,以王權為核心,以民本、統(tǒng)一、德治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文化。大一統(tǒng)是執(zhí)政者與民眾共同趨向的國家理想,指向疆域一統(tǒng)、政治一統(tǒng)、文化一統(tǒng)等多重統(tǒng)一。大一統(tǒng)通過編戶齊民和建立郡縣體系,中央政權能夠有效管理和控制國家的邊疆和地方,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性和穩(wěn)定性,這種制度安排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形成中華民族的共同認同。
政治制度方面,希臘城邦多元自治,既有雅典的民主制,又有斯巴達的雙王制。中國先秦時期,則是由周代分封制,轉為戰(zhàn)國末期的中央集權郡縣制。出土秦簡顯示,秦國每擴張一處,都要建立從縣到鄉(xiāng)的基層政權組織。其縣鄉(xiāng)官吏要負責收稅、組織墾荒、統(tǒng)計戶口、記錄物產,再把這些信息輸送到秦都咸陽編冊保存。秦吏也不在一地久留,而是數年一輪換。這是一竿子插到底的郡縣制組織方式。在我國封建王朝時代,如果中央政權有力量就能創(chuàng)造盛世;中央政權軟弱,就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是地方做大;二是內生性分裂。所以,總結中國歷史上的經驗教訓,確立核心、維護核心是遏制地方做大和內生性分裂的最有力武器。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先后發(fā)動了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但沒能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沒能改變中國四分五裂的局面。直到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才把56個民族團結起來,把幾億人民凝聚起來,真正實現(xiàn)了從天下大亂到天下大治,才使中華民族形成一個完整的命運共同體。經過長期奮斗,我們迎來了由衰落到再度興盛的光明前景。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最高政治領導力量,處于中國政治架構的頂端和政治運行的樞紐,是中國政治方向的引領者、政治體制的統(tǒng)領者、重大決策的決斷者、國家治理的領導者。大黨治理大國,大國走向強國,今后一個時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都更加需要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都更加需要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這是保證全黨團結統(tǒng)一、步調一致,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政治保證。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繼承者。馬克思主義同我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和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念是融通的。毛澤東同志十分注重中國文化傳承,他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取得的最新成果。
總之,不論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還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建設、改革史,都充分表明,中央政權堅強有力,國家才能富強、安寧、穩(wěn)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兩個確立”,符合人民利益,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得到了人民廣泛擁護,是黨領導人民在長期探索實踐中得出來的寶貴經驗。
據宣講家網站報告錄音整理
責任編輯:婧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