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diào):“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指出:“堅持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論述為增強青年的志氣、骨氣、底氣提供了方法遵循。斗爭精神奠基于唯物史觀,立足于歷史真相和客觀事實,其背后蘊藏著豐富的話語體系、紅色資源及永不懈怠的精神風貌,可成為涵育新時代青年的志氣、骨氣、底氣鮮活載體。
斗爭精神的價值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緊密聯(lián)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偉大斗爭是動力,為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破解難題,掃除障礙,提供牽引。
斗爭精神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精神動力。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著力點。當前我們黨面臨著“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黨內(nèi)存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斗爭精神貫穿百年黨史,蘊含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信念、志向、操守等,是黨不斷推進自我革命、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精神力量。發(fā)揚斗爭精神能夠促使黨始終保持檢視和審思自身問題的主動性,能有效糾治“四風”,應對“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嚴肅黨內(nèi)政治生態(tài),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zhì)量,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匯聚精神動力。
斗爭精神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提供精神動力。經(jīng)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際國內(nèi)形勢的變化,新問題新情況不斷凸顯,在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zhàn)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統(tǒng)籌推進受到阻礙。斗爭精神蘊藏著豐富的道理學理哲理,是黨百年來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經(jīng)驗總結。發(fā)揚斗爭精神有助于應對在經(jīng)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推進過程中不確定不穩(wěn)定的因素,抵御風險、化險為夷、轉危為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穩(wěn)步向前。
斗爭精神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提供精神動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其本質(zhì)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huán)境波譎云詭,國內(nèi)發(fā)展進入戰(zhàn)略機遇和風險挑戰(zhàn)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xiàn)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斗爭精神具有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和人民性,其精髓要義表現(xiàn)為主體的高度自覺和清醒主動。發(fā)揚斗爭精神有助于人民從黨的奮斗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jīng)驗中凝聚價值共識、提升民族認同感,進一步堅定“兩個維護”的行動自覺,激勵和振奮人民以更加切實的行動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
斗爭精神為增強新時代青年的志氣、骨氣、底氣提供有力支撐
志為思,骨為意,底為行,思想造就志氣,意志造就骨氣,奮斗造就底氣。斗爭精神是思想、意志、奮斗的集成,可有效增強新時代青年的志氣、骨氣、底氣。
斗爭精神使青年的志氣得以激活。志氣是抱負,是志向,是一種銳意進取、力爭上游的精神狀態(tài)。當前青年存在著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缺失等問題。愛國為民是斗爭精神的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指出,“我們講的斗爭,不是為了斗爭而斗爭,也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斗爭,而是為了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愛國為民的基因鐫刻于百年的斗爭歷程,在人民的幸福安康、社會的安定和諧、國家的繁榮富強中得以凸顯。因此,發(fā)揚斗爭精神可增強青年小我融入大我的愛國情懷,增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無私精神和責任擔當,以及“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有力承諾,激活青年的志氣。
斗爭精神使青年的骨氣得以淬煉。骨氣是傲骨,是氣節(jié),是一種剛強不屈、自尊自強的精神狀態(tài)。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競爭日趨激烈,部分青年選擇“佛系”“躺平”,以“低欲望”“自嘲式”“逃避式”的生活選擇應對當前社會帶給青年的壓力。精神上“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奮發(fā)進取是斗爭精神的品格,斗爭精神刻畫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敢于探索、勇闖新路,帶領中國人民前赴后繼以頑強的斗爭精神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最后向著強起來有力邁進的生動實踐。因此,發(fā)揚斗爭精神可增強青年百折不撓、堅韌不屈的奮斗精神,增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氣節(jié)以及“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昂揚斗志,淬煉青年的骨氣。
斗爭精神使青年的底氣得以夯實。底氣是自信,是從容,是一種成竹在胸、意氣風發(fā)的精神狀態(tài)。青年存在著怕任務,怕?lián)敚桓谊J,不敢創(chuàng),在機遇面前等待觀望,在挑戰(zhàn)面前畏手畏腳的問題。善于作為是斗爭精神的品格,斗爭精神生動反映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歷史實踐,也蘊含了中國共產(chǎn)黨善于作為的歷史事實。斗爭精神不僅是實現(xiàn)自我追求的重要方式,更是中國共產(chǎn)黨由弱小到強大,由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因此,發(fā)揚斗爭精神可增強青年持“山河大地一無可恃,而可恃惟我”的自信自強,堅定“四個自信”以及增強歷史定力,夯實青年的底氣。
善用斗爭精神增強新時代青年的志氣、骨氣、底氣
增強新時代青年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離不開斗爭精神,要在明確斗爭方向、增強斗爭意識、練就斗爭本領中,理解好、運用好、發(fā)揚好斗爭精神。
加強理論教育,堅定理想信念,明確斗爭方向。一方面,要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青年不但要講清楚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而且要明確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的斗爭方向。另一方面,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堅持理論武裝頭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要深刻把握其重大意義、豐富內(nèi)涵、精神實質(zhì)、實踐要求,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青年要從中汲取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以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為己任,把青春融入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yè)。
加強“四史”學習,汲取精神滋養(yǎng),增強斗爭意識。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百年奮斗史是一部偉大斗爭史。青年要加強“四史”的學習,探尋斗爭精神背后蘊藏的黨百年奮斗歷程,清晰而富有邏輯地在黨的百年斗爭史中領悟歷史功績、汲取歷史智慧、提煉歷史經(jīng)驗、增進歷史自信。青年既要看到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人民取得的彪炳史冊的歷史性成就,也要從理論層面理解輝煌成就背后的深層邏輯。青年要深刻認識到,頑強斗爭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開辟事業(yè)發(fā)展新天地中所發(fā)揮的關鍵作用,領會到敢于斗爭的意志品質(zhì)的重要性,以此不斷增強志氣、骨氣、底氣。
加強實踐歷練,砥礪奮斗前行,練就斗爭本領。思想是行動之導,思想本身并不能解決什么問題,只有將思想轉化為行動才有其實際意義。青年要在踏實刻苦,腳踏實地中豐富斗爭經(jīng)驗、練就斗爭本領。一方面是從自身著手,從日常學習和工作出發(fā)。敏而好學,加強專業(yè)技能和理論的學習,提高自身能力本領。另一方面從社會實踐出發(fā),在投身于實現(xiàn)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鍛造。青年要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要敢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不畏艱險,攻堅克難,以頑強不屈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勇往直前,不斷在實踐中經(jīng)風雨、見世面、長才干、提底氣。
(作者陳松青系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博士,研究員;合作者陳思系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