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韶蓉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期“跟著習主席學國學”節(jié)目,我們一起來學習“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這句古語。
2022年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雜志發(fā)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fā)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其中談道:“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財富的創(chuàng)造和分配是各國都面對的重大問題。一些西方國家在社會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長期存在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有的拉美國家收入不算高,但分配差距很大。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既要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不斷創(chuàng)造和積累社會財富,又要防止兩極分化,切實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zhì)性進展。
“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出自三國時期魏國鐘會《鐘司徒集·芻蕘論》。全文共41個字:“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非獨謂府庫盈、倉廩實也。且府庫盈、倉廩實,非上天所降,皆取資于民,民困國虛矣。”
“豐,滿也。”《國語·晉語》:“義以生利,利以豐民。”“豐民”,就是使百姓豐衣足食。“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的意思是說,國家可以稱得上富裕,在于百姓豐衣足食。整段話的意思是說,一個國家的府庫、糧倉皆充盈而百姓不能豐衣足食就談不上富裕,而且府庫、糧倉皆充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從百姓那里征斂來的。百姓處于艱難窘迫的處境,國家就空虛。全文講的是“民豐國富、民困國虛”的道理。
“豐民之財”“民富國強”是我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里的一個重要主張?!蹲髠?middot;宣公十二年》記載《詩經(jīng)·周頌·桓》歌頌了武王伐紂后“和眾國、豐民財”的盛舉,這說明“豐民”思想在我國很早就提出了。“民富國強”也提出得很早,《管子·治國》:“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荀子·富國》中也講道:“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為什么要強調(diào)“富國必先富民”,要“豐民之財”?為什么“民富”才能“國強”呢?因為只有百姓富裕,才有充滿活力的社會和充足的稅收,國家才能持久地繁榮下去。
鐘會是三國時期魏國軍事家,司馬師稱其為“王佐之才”。他在傳統(tǒng)“豐民”“富民”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百姓是否豐衣足食視為判定國家是否富裕的標準,并作出“民豐國富、民困國虛”的結論,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我們現(xiàn)在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是“富國必先富民”,“民富”才能“國強”的道理。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