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南豐人,南豐曾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曾鞏特別聰明,記憶力超群,12歲時就能寫文章了。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曾鞏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曾鞏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
《南齊書》為“二十四史”之一,書中記述了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公元502年),共23年史事,是現(xiàn)存關于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
曾鞏在《南齊書目錄序》寫道,將以是非得失、興壞理亂之故而為法戒,則必得其所托,而后能傳于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則或失其意,或亂其實,或析理之不通,或設辭之不善,故雖有殊功韙德非常之跡,將暗而不章,郁而不發(fā),而梼杌嵬瑣、奸回兇慝之形,可幸而掩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我們想把前代的是非得失和興亡治亂的原由作為鑒戒,就一定要找到那種能夠托付的執(zhí)筆人,然后才能夠傳播久遠。這是撰修史書的原因??!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可托付的執(zhí)筆人人選,就會失去歷史的原本意思,或者與史實不符,還會造成在剖析事理時不通達,或者遣詞不當。所以,即便有一些歷史事跡非常突出,也會因為記錄者的原因而幽暗不顯明,那些兇頑至極、狂險猥瑣、奸邪兇惡的事情,卻能僥幸被掩蓋?。∑鋵崥w根結底一句話,我們一定要找到具備史學才能的歷史學家來記述歷史,這樣才能對歷史事實有很好的記錄和真實表達。
我們知道,“治天下之道”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所以我們在了解歷史的時候,必須對其有客觀的認知。歷史文獻是人類興亡盛衰、得失成敗的文獻記錄,其中充滿經(jīng)驗教訓。我們在今天的工作與社會活動中,會碰到很多事情、很多難題、很多困惑,這時就可以從歷史之中得到啟發(fā)。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借鑒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豐厚歷史資源。同時,我們還必須把中國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加以總結,并好好運用。
學習歷史,我們可以了解古人是怎么避免“彎路”和“險灘”的。重要的是,廣大領導干部還必須多讀中外優(yōu)秀歷史,并在這個過程中汲取智慧和經(jīng)驗,為現(xiàn)實中的決策部署提供有益的幫助。另外,廣大青少年也應該多學習中華優(yōu)秀歷史文化知識,這樣可以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尤其可以培養(yǎng)愛國主義思想。
六、“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
2022年6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以視頻方式主持全球發(fā)展高層對話會并發(fā)表題為《構建高質(zhì)量伙伴關系共創(chuàng)全球發(fā)展新時代》的重要講話。在這個重要講話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古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些年,我走遍中國城鎮(zhèn)鄉(xiāng)村,也訪問過不少國家。我深深感受到,只有不斷發(fā)展,才能實現(xiàn)人民對生活安康、社會安寧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重要講話,表達了他對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視。
《管子》中有這樣一句話:“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后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管晏列傳》時,把《管子》里的“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這句話進行了小的調(diào)整,變成了“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將“則”字變成了“而”字?!妒酚?middot;管晏列傳》中的“管晏”是管子和晏嬰。該列傳著重選取了管鮑之交、晏嬰推薦越石父的故事,天然成趣,字里行間體現(xiàn)著作者的愛憎。
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寫道,(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這一段是什么意思呢?司馬遷說,在管仲出任齊國的相國后,利用齊國在海濱這里的自然地理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齊國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所以,在《管子》中記載,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jié);豐衣足食了,百姓才能有榮辱觀;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臣下才會依附。如果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要順著百姓的心意流。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東西,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事情,就廢除。
可以說,這一段司馬遷寫得非常到位,非常中肯,同時,還揭示了一個治國理政的道理,“順應民心”。首先讓老百姓豐衣足食,然后老百姓才能知禮節(jié)、知榮辱。如果老百姓總是處于饑寒交迫中,他們就會在道德、禮法上出現(xiàn)負面情況。當然,管仲在當時能看到這一點,說明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相國。
我們來了解一下管仲這個人。管仲,名夷吾,字仲,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相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在管仲的輔佐下,對內(nèi)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被尊稱為“仲父”。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是司馬談之子。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民間傳說。這為他后來寫《史記》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獲得了大批的民間一手材料。司馬遷在28歲的時候擔任過太史令,后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受了宮刑之后,他覺得非常屈辱,在這種屈辱心理的影響下,發(fā)憤著書,完成了《史記》這部千古名著。
司馬遷為什么要寫這部書?他想要通過這部書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要研究人和自然間的關系,了解貫通歷史的變化,最終形成他獨到的言說。
管仲和司馬遷都是我國歷史上非常杰出的人物??梢哉f,無論是《管子》里的“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還是《史記·管晏列傳》里的“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都體現(xiàn)了一個治國道理,也就是只有讓老百姓的生活先有保障,才能更好地進行精神文明建設。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角度來看,古人的治國理政理念是非常符合社會心理的演進規(guī)律的。同時,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古人的治國理政理念還強調(diào)了物質(zhì)對精神層面的重大影響力。
那么,從現(xiàn)實角度來看,我們該如何理解“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呢?習近平總書記在《構建高質(zhì)量伙伴關系 共創(chuàng)全球發(fā)展新時代》的講話中指出:“只有各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權才有基礎。我們要把發(fā)展置于國際議程中心位置,落實聯(lián)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打造人人重視發(fā)展、各國共謀合作的政治共識。”在這段話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了發(fā)展的重要性??梢哉f,發(fā)展不僅是一個國家的發(fā)展,世界各國都要共謀發(fā)展。只有世界各國都發(fā)展起來了,人類的“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權才有基礎”。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講話與“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其實,無論對于中國人民還是對于世界人民,富裕的生活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也是人類其他層面文明發(fā)展的基礎。當前,我們已經(jīng)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xiàn)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梢哉f“倉廩實”與“衣食足”的任務已經(jīng)完成。下一步,我們要加強在精神文明層面的建設,也就是在“知禮節(jié)”和“知榮辱”上下功夫。最終,我們要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建設一個文明高度發(fā)達的國家。
七、“心合意同,謀無不成”
2022年6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以視頻方式主持全球發(fā)展高層對話會并發(fā)表題為《構建高質(zhì)量伙伴關系共創(chuàng)全球發(fā)展新時代》的重要講話。在這個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心合意同,謀無不成。’讓我們堅定信心,朝著構建高質(zhì)量伙伴關系的正確方向攜手奮進,共創(chuàng)繁榮發(fā)展新時代!”
“心合意同,謀無不成”一語出自東方朔的《非有先生論》。東方朔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文學家。他博學廣識,能言善辯,善以詼諧幽默的語言和方式,陳說國政大事。
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特點,既可以講清非常復雜的道理,也可以描述各種各樣的景致。在《非有先生論》這篇賦里,非有先生與吳王是虛構的兩個人物,東方朔借非有先生回答吳王的問題,引經(jīng)據(jù)典,借古諷今,以汪洋之勢陳述了他的施政方略。在這篇賦的后面,吳王聽了非有先生的施政方略后,“俯而深惟,仰而泣下交頤”。這句的意思是,吳王低著頭沉思,突然仰起臉,淚水一直往下淌,表明了吳王接受了非有先生的諫言,并且觸動到了內(nèi)心。在吳王接受了“舉賢才,布德惠,施仁義,賞有功”諫言后的三年,國家實現(xiàn)了“海內(nèi)晏然,天下大治”的盛世之景。
我們知道,《非有先生論》寫在漢武帝的執(zhí)政后期,當時的朝政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實際上,東方朔就是想用這篇賦表達自己對朝政的關注以及自身的政治抱負。在這篇賦里,他特別強調(diào)了“心合意同,謀無不成”。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君臣心意相通,所謀劃的事情就沒有不成功的。
簡單介紹一下東方朔。東方朔是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辭賦家。古籍記載,漢武帝即位,征辟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拜為郎,后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等職。另外,東方朔性格詼諧,言詞敏捷,常在漢武帝面前談笑取樂,曾言政治得失。但是,漢武帝始終將東方朔所說的話視為俳優(yōu)之言,不以采用。也就是說,漢武帝只把東方朔當成一個談友,并不采用他的政治主張。
在文學方面,東方朔一生著述甚豐,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等名篇。這些文章詼諧風趣,義理精辟,言辭才辯,獨樹一幟。
我們來看一下《非有先生論》里的這段話,故伊尹蒙恥辱、負鼎俎、和五味以干湯;太公釣于渭之陽,以見文王。心合意同,謀無不成,計無不從,誠得其君也。在這段話中,東方朔說,伊尹背負鼎俎,從烹飪調(diào)和滋味入手,向商湯諫言治國的道理。之后說,姜太公在渭水的南邊釣魚,并通過釣魚見到了周文王。再之后,又講到,因為商湯、伊尹與周文王、姜太公這兩對君臣心意相通,所以他們謀劃的事情都成功了。
習近平主席引用“心合意同,謀無不成”這句話時,其意義更加豐富。“心合意同,謀無不成”除了表達上下級的心意相通外,還可以指國與國的關系。也就是說,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如果國與國之間能夠團結起來解決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就能順利推動人類社會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如果國與國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受阻,最終受到傷害的是整個國際社會。尤其是在一些全球性的問題面前,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我們呼吁各國加強交流,加強溝通,提升友誼,這樣才能讓人類社會朝著光明的方向前進。
據(jù)宣講家網(wǎng)站報告錄音整理
責任編輯:李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