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汪曾祺有一本《五味集》。汪曾祺長子汪朗的這本《六味集》(河南文藝出版社),從書名上看,比五味還多了一味。作者說,所謂六味,寫的是味外之味,文章對于食材選擇、烹飪技法之類的內(nèi)容雖有涉及,但更關(guān)注與飲食有關(guān)的典故逸聞,人情世故,尋覓五味之外的別種味道,譬如與作者父親汪曾祺有關(guān)的逸聞。
如今,汪曾祺似已坐實美食家的身份,雖然談吃的文字只占他作品很小很小的一角,但沒辦法,當下讀者傳播最廣的就是他這類文章。比如曾收入語文課本的《端午的鴨蛋》,其中的“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知名度頗高。而據(jù)汪朗回憶,雖然父親汪曾祺對中國飲食文化很有興趣,但直到1985年之后,他才開始寫這類文章。“1983年,全國烹飪名師技術(shù)表演鑒定會(實際就是第一屆名廚大賽)在北京舉辦時,王世襄先生是三名顧問之一,另外兩人是溥杰先生和北大教授王利器先生。那時我剛到《經(jīng)濟日報》工作,參與了大賽稿件編輯,還到人民大會堂的賽場轉(zhuǎn)悠過兩次,隔著玻璃門看見幾個老先生品評菜點。當時,我們家老頭兒連隔著玻璃門看熱鬧的資格還沒有呢。”
王世襄和汪曾祺,一個搞文物研究,一個搞文學創(chuàng)作,只因二人都對烹飪感興趣,才有了交集。作者眼見二人交往的場面不多,但書中所記王世襄給汪曾祺送茄子的一幕,雪泥鴻爪,有如《世說新語》所記魏晉人物:
“老頭兒住在京城蒲黃榆的時候,王世襄來過家里一次。那是個大夏天的周末,他從天壇的虹橋市場騎車過來,穿了件和尚領(lǐng)的背心,下面是大褲衩子,涼鞋,不穿襪子。手里提溜著那個著名的用捆扎帶編成的菜筐。那模樣,和胡同里常見的大爺差不多。當時老先生已經(jīng)快八十了,趕到我們家,就是覺得虹橋市場賣的茄子不錯,送兩個給汪曾祺嘗嘗鮮。”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善于寫吃的作家不勝枚舉。出版家范用編過一冊《文人飲食譚》,收入劉半農(nóng)、林語堂、俞平伯、葉圣陶、梁實秋、郁達夫等名家談吃的文章56篇。汪曾祺也主編過一冊現(xiàn)當代作家寫吃的《知味集》。專書比如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唐魯孫寫吃的隨筆集更是出版了皇皇十卷。與他人相比,汪曾祺未必見多“吃”廣,他談吃的文章數(shù)量上也無優(yōu)勢,何以能深入人心?學者楊早在《吃什么和想什么》一文中說,汪曾祺“將‘吃什么’審美化,就賦予了‘飲食’以藝術(shù)層面的意義”。
把形而下的“吃”寫得有趣、有味、有美感、有文化,并不容易,汪曾祺做到了。本書作者汪朗有此家學淵源。
汪曾祺談吃的文章有不少與“鄉(xiāng)愁”有關(guān)。如寫故鄉(xiāng)高郵和他“羈旅”多年的昆明的吃食,很自然就由典型的食物憶起舊人舊事,觸目感懷,令人有今昔之嘆?!读都分械奈恼乱蔡N蓄了濃濃情感?!端拇埖觌s憶》寫1962年父親汪曾祺回到北京,一家人終于團聚,父母為給子女補充營養(yǎng),寧可做“月光族”也要時常帶兄妹三人下館子,去得最多的就是四川飯店。他們對擔擔面、抄手、小籠蒸牛肉等地道的川味小吃記憶猶新,嘗鮮毛肚火鍋,更是留下深刻印象。多年之后,老四川飯店已經(jīng)消失,不過“四川飯店還開了多家分店,盡可以讓你抒發(fā)懷舊之情。至于其味道如何,還是不說為好。別了,我的四川飯店”。作者在心里告別的,哪里只是一家飯店呢。
汪曾祺談吃的文章有文化味、書卷氣,又樸素動人。因為他能結(jié)合個人生活經(jīng)驗,把文化氣息融入文字中,而不是生硬地掉書袋。汪朗的文章也有此特點。汪曾祺晚年時常翻閱的一些有關(guān)飲食文化的小冊子如《隨園食單》《清異錄》等,據(jù)汪朗說多是他買來孝敬老爹的。“當時商業(yè)部在西單辦公,東門外有一個出版社的讀者服務(wù)部,常年售賣一套‘中國烹飪古籍叢刊’,單本售價不過塊八毛錢。我去商業(yè)部采訪后,經(jīng)常在書店轉(zhuǎn)轉(zhuǎn),碰見有合適的小書就買上兩本,回家孝敬老頭兒。后來他寫文章,用過書里不少材料”“老頭兒走后,這些小冊子都歸了我,后來寫文章時也從里面找了一些材料。”這套“中國烹飪古籍叢刊”,算是“衣缽傳承”的證據(jù)吧。
如果找尋汪氏父子談吃文章的不同,或可以說,汪曾祺的文章更感性,汪朗的文字更理性。汪曾祺的文字間流淌著對生活的熱愛,對沉淀于時間深處的人和事的眷念;汪朗的文字也常有言外之意,但往往是抒發(fā)對一些文化現(xiàn)象的犀利觀點,像冷幽默。如《豆腐的貴與賤》一文,作者細數(shù)豆腐的歷史后,略抒感慨:“盡管劉安發(fā)明豆腐的說法并不可信,但人們至今對此仍津津樂道。這其實也正常。中國人多有尊上崇古心理,一件澤及眾生的好事,總要找個有頭有臉的人領(lǐng)銜才好,不能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這樣的凡俗之輩,如此才覺得有說道,夠分量。”這種文章風格的形成,有作者的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因素的推動。汪朗在自序中說:“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寫作套路,主要是當初約稿的刊物都不是生活類的媒體,有的是財經(jīng)類的,有的是管理類的,弄一篇純粹談吃談喝的文章夾在其中,實在不搭。于是只得另想辦法,以吃喝為主線,增添些經(jīng)濟社會歷史文化方面的作料,鋪排之余略作發(fā)揮,爭取和刊物的風格多少有些契合。沒想到編者讀者對此都還認可,一來二去,便成了現(xiàn)在的格式。”從這個角度看,《六味集》所收,并非“純粹”談吃的文字,而是以談吃為由的文化隨筆。
汪朗為文的語言繼承了汪曾祺的通達、從容、幽默,又多了幾分媒體人的嚴謹。古人說音樂之美,“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寫吃的文字也可以“余味悠長,齒頰留香”,不信請讀一讀《六味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