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奮斗者”于藍:“我們要死在舞臺上”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最美奮斗者”于藍:“我們要死在舞臺上”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奮斗”作為重要主題貫穿全篇。正是一代代奮斗者的頑強拼搏,換來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2019年,為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學習英雄事跡、弘揚奮斗精神、培育時代新人,中央宣傳部等9部門授予278名個人、22個集體“最美奮斗者”稱號,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首任廠長于藍獲此殊榮。她的藝術生命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年少時她奔赴延安,在舞臺上宣傳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她作為“二十二大電影明星”之一,在熒屏上塑造了眾多深入人心的革命者形象;花甲之年,她帶領兒影廠篳路藍縷,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兒童電影事業(yè),續(xù)寫了延安故事。

這是世界上最艱苦也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地方

于藍原名于佩文,1938年夏天,17歲的她胸懷熾熱革命理想,同好友穿越重重封鎖線前往革命圣地延安。臨行前,改名于藍,寓意“萬里無云的藍天”。

在于藍的記憶中,“這是世界上最艱苦也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地方”。延安是全國熱血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艱苦的生活條件阻擋不了精神上的富足,在同一片藍天下,大家友愛互助,課間、飯后都能聽到同志們嘹亮的歌聲。她說:“在這種生活環(huán)境中,真正感覺到革命隊伍里的歌聲,震動了整個延安的山谷。”1940年,于藍成為“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的一名演員。初到魯藝,老師熊塞聲就告誡她:“這是神圣的事業(yè),我們要把畢生精力獻給舞臺,我們要死在舞臺上!”那番話,于藍當時并不十分理解,但她默默地記在心里。劇團云集了眾多赫赫有名的“大腕”,幾乎所有人演出時,都是自己準備服裝道具,“在延安演《日出》的時候,衣服都是我們用窗紗做成的”。那時的她們是演員也是戰(zhàn)士,巡演各地,只為播撒抗日救亡的火種。

延安時期的革命經(jīng)歷與舞臺訓練,讓于藍能夠深入角色內(nèi)心,為她后來的精湛表演打下了扎實基礎:《翠崗紅旗》里的向五兒、《革命家庭》里的周蓮、《烈火中永生》里的江姐……她塑造的一個個經(jīng)典影視形象,深深烙印在幾代人心中。1971年,于藍在干校勞動時不慎從屋頂?shù)?,面部留下后遺癥,不得不逐漸淡出舞臺,開始嘗試參與指導拍攝兒童題材影片。

黨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1981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兩次召開兒童少年工作座談會,提出全黨、全社會都要重視兒童少年的健康成長,要把下一代培養(yǎng)好。文化部決定成立北京兒童電影制片廠,并推薦于藍當廠長。那時的她剛過60歲生日,又處在乳腺癌手術的恢復期,但她說:“黨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赴湯蹈火在所不惜。”為了籌備建廠,她每天工作十個小時以上,吃飯速戰(zhàn)速決,一個面包一杯水解決問題,僅用兩個多月便完成了籌建工作,兒影廠在“六一”當天順利掛牌。廠里的同志稱她為“于鐵人”,開玩笑問她:“老太太您是不是天天吃人參呀,您怎么不知道累呢?”

建廠第二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傳達室后的一片空地上,搭起十幾間簡陋的板房,沒有暖氣、沒有自來水、沒有廁所,被戲稱為“窮街”,這就是兒影廠最初的工作環(huán)境。從幕前到幕后,曾經(jīng)在熒屏上萬眾矚目的于藍,此時為了設備和資金四處“化緣”。建廠初期缺乏設備,上級劃撥資金需要一定程序和時間,于藍不肯空等,她帶著人上門找廠家賒購。作為廠長、名人,有必要本人出面嗎?她淡然回應:“我的名聲是觀眾給的,如果能用它為社會辦點事,那不是更好嗎?”攝影機、變焦鏡頭、“代代紅”膠片……于藍帶領幾位老同志“磨破嘴、跑斷腿”,在一次次碰壁后,終于用汗水、淚水一樣一樣求了回來。舉步維艱中,于藍也有過內(nèi)心的猶疑:“滴水成冰的嚴寒,簡陋艱苦的工棚辦公室,大難不死的病殘之身……太難了,真的是太難了!”但是,“挺不住的時候,我想著黨交給的任務還沒有完成……”

1983年冬天,破舊的門夾斷了于藍右手的一節(jié)手指。她回憶說:“我當時覺得很疼,一看怎么流了這么多血,再一看一截手指就在鐵把手上,副廠長抱著我直哆嗦。”醫(yī)生說接斷指需要做大手術,術后恢復也要半個月,她想廠里那么忙,怎么能待半個月呢,當即讓醫(yī)生直接縫合了傷口,下午便回到了廠里。

愿意給兒童們抬轎子

于藍擔任廠長期間,兒影廠組織創(chuàng)作的《四個小伙伴》《應聲阿哥》《少年彭德懷》等一系列作品榮獲國內(nèi)外電影節(jié)眾多獎項。每當談起兒影廠的輝煌,于藍都會強調(diào)這是共同奮斗的結(jié)果,“如果說我還做了些事情的話,那就是團結(jié)人”。為了既節(jié)約成本又確保質(zhì)量,兒影人個個都發(fā)揮了特別肯吃苦的精神,導演汪宜婉在拍攝時摔傷了腿,為趕拍攝進度依然帶傷堅持工作。攝影師陳錦俶帶領攝影組自己打造器材箱,沒有升降車就爬到大轎車頂上進行拍攝,時至今日,她依舊懷念建廠之初的奮斗場景:“大家都抱著一種為兒童服務的精神,全心全意地奉獻,從沒有拿過酬金,在于藍同志的精神感染下,我們在困難當中不覺得困難,非常樂觀,兒影廠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走過來的。”為了團結(jié)更多的人,于藍先后領導創(chuàng)立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中國電影童牛獎、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壯大了中國的兒童電影事業(yè)。

于藍常說:“愿意給兒童們抬轎子。”在她的心中,重視兒童電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體現(xiàn),通過兒童電影來培養(yǎng)孩子們不怕困難、與惡勢力作斗爭的信念和勇氣,是一項崇高的使命。“轎子”一抬就是20年,直到80歲那年她才正式離休。然而,離開崗位的于藍仍然放心不下兒童電影事業(yè),“真想活得長一點,總覺得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沒做完,可生命總是有限的”。憑借著這股勁頭,96歲高齡的她依然站在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的觀眾席上發(fā)言致辭,即使最后躺在醫(yī)院病床上,還在寫信呼吁對兒童電影的政策支持。

新時代,于藍傾力奔走呼吁的兒童電影事業(yè)有了新的氣象。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提出,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影片在促進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力爭用3至5年時間,全國中小學影視教育基本普及。

“我們要死在舞臺上”,于藍用一生奮斗,踐行了在延安時期確立的革命信條,她的奮斗精神,也將照耀新時代新征程上時代新人的前行道路。

責任編輯:王梓辰校對: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