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基礎理論,都是我們比較生疏的概念。這不是由于它們不存在,而是因為我們一度忽略了它們的存在。近些年來,總體的馬克思主義和它的傳統(tǒng)二級學科都提出了基礎理論問題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國內開始有較多學者關注這個問題。筆者提出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基礎理論問題,從2012年起發(fā)表有關研究成果。本文擬就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基礎理論問題提出的邏輯亦即合理性,談幾點認識。
一、馬克思主義及其傳統(tǒng)二級學科基礎理論問題提出的啟示
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結構來說,我們以往比較熟悉的是它的概念、范疇、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等,基礎理論不在視野之內。這一狀況改變于200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的推出和以孫正聿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團隊對這一課題的研究。作為該課題最終成果的《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一書于2011年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產生了一定影響。楊耕教授主持的“‘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規(guī)劃項目”的“當代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叢書”的出版,推動了這一研究的深入開展。該叢書從不同維度、不同層次對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展開研究。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在已經發(fā)表的關于該問題的研究文獻中,很少見到對這個問題的直接回答?!恶R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一書的序言只談到依據馬克思主義是“一整塊鋼鐵”的思路,從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辯證法、科學觀、自然觀、歷史觀、社會觀、發(fā)展觀、資本主義批判、科學社會主義方面“開展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研究”。“當代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叢書”總序也只是談到“基礎理論研究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基礎理論研究從根本上制約著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題、理論內容、理論特征和理論職能的理解”。在這里,關于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只是從它的內容、范圍和意義角度間接地和部分地作了解釋。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基礎理論是這一體系中基元性和根本性的部分,是無產階級在改變世界的實踐中實現的關于世界、關于人類社會的本質與規(guī)律、關于改變世界的重大實踐問題的根本看法,是決定著這個體系的性質、特征、作用和發(fā)展狀況的理論部分?;A理論是一個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的系統(tǒng),它和基本觀點、基本原理都是反映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觀點、理論,因而都具有根本性。但一般說來,基礎理論具有根本性,因而其普遍性和層次性的程度比基本觀點、基本原理高一些?;A理論與基本理論不是嚴格區(qū)分的,有的基本原理同時具有基礎理論的性質,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對于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層次性的認識,可以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結構聯系起來,由于這個結構往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劃分的基礎,所以,又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現有學科劃分中得到關于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結構的認識。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結構,首先是它的傳統(tǒng)二級學科的劃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列寧稱之為馬克思學說的“三個組成部分”。隨著馬克思主義在更廣泛的學科領域得到發(fā)展,有了馬克思主義史學、馬克思主義文藝學、馬克思主義法學、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馬克思主義民族學、馬克思主義軍事學等新的學科。此外,還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建立后新的二級學科的劃分。2005年12月2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發(fā)布《關于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決定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并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劃為它的二級學科,2008年在二級學科中又增加了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以上兩種范式的學科劃分都有其合理性,是我們認識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結構和內容的適當視角。
基礎理論問題已經在總體的馬克思主義和它的傳統(tǒng)二級學科中提出。但從整體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所屬七個二級學科的基礎理論問題提得還不夠明確,受總體的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學科的影響,新的二級學科的基礎理論問題提出的時機已經成熟。
二、在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結合中認識基礎理論
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基礎理論概念涉及三個方面的理論關系,即理論與理論史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基礎理論與一般理論的關系。我們所談主題屬于理論史,而不屬于理論本身;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史,而不屬于一般思想體系的理論史;屬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基礎理論,而不屬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一般理論。我們通過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結合的方法在這三個方面的關系中理解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基礎理論。
首先需要根據矛盾的特殊性的辯證法把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學科與馬克思主義的其他學科區(qū)別開來。毛澤東在《矛盾論》中通過“特殊的矛盾性”闡述了一般科學學科的劃分問題。他指出:“科學研究的區(qū)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就無從發(fā)現事物運動發(fā)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據,也就無從辨別事物,無從區(qū)分科學研究的領域。”毛澤東還通過舉例對不同學科的“特殊的矛盾性”進行了說明,如數學中的正數和負數,機械學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學中的陰電和陽電,化學中的化分和化合,社會科學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階級和階級的互相斗爭,軍事學中的攻擊和防御,哲學中的唯心論和唯物論、形而上學和辯證法。“矛盾的特殊性”的分析方法同樣適應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劃分。問題只在于對這個學科的“特殊的矛盾性”的認識。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特殊的矛盾性”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解決這樣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即對于某一學科來說,表現其“特殊的矛盾性”只能是一對矛盾,還是可以有多對矛盾?在上述毛澤東列舉的例子中,表現數學、機械學、物理學、化學和軍事學的“特殊的矛盾性”的都是一對矛盾,而社會科學和哲學則是兩對矛盾。其實,社會科學的“特殊的矛盾性”不只涉及兩對矛盾,它可以有三對或三對以上的矛盾。因為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階級和階級的互相斗爭之間,至少可以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社會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科學,把它分解開來,可以有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新聞學、管理學等多種學科,這些學科也有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性”,因而,表現社會科學學科本質的矛盾無論如何不會只有兩對或三對。總之,在關于事物、對象的“特殊的矛盾性”的認識上,不應拘泥于一門學科、一對矛盾的認識。究竟一門學科表現其“特殊的矛盾性”的有多少對矛盾,要進行具體分析。
對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特殊的矛盾性”,如果堅持其表現只有一對矛盾的設想,那么,這對矛盾是什么呢?可能是史與論的矛盾嗎?答案是“不可能”。任何歷史性的學科或者任何理論學科都有一個史論關系問題,它不能表現或完全表現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這個特殊的思想史、理論史學科的“特殊的矛盾性”??赡苁抢碚撆c實踐的矛盾嗎?這對矛盾的確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矛盾,并且具有基本矛盾的性質,是解釋馬克思主義形成與發(fā)展問題的根本原因,但是因為一切具有實踐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的思想體系都有一個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因而實際上很難說這對矛盾是馬克思主義及其發(fā)展史的專有矛盾。正如原德國共產黨理論家、有“西方馬克思主義”先驅者之稱的卡爾·柯爾施(Karl Korsch)所說:“同實際的社會運動相聯系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特有的標志。資產階級的社會理論在它的一切發(fā)展階段上都服務于一種實際傾向。”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矛盾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具有根本性意義,如特殊性與普遍性、堅持與發(fā)展的矛盾。如果說,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主要是說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動力和方向,那么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則主要說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道路,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和民族化的發(fā)展道路問題,而這一點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來說尤其重要。可以說,自馬克思主義形成時起,就有一個關于馬克思主義堅持與發(fā)展的矛盾,整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就是馬克思主義堅持與發(fā)展的關系的歷史。這對矛盾還涉及對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成果的評價和馬克思主義與其發(fā)展中出現的各種傾向、各種思潮之間的關系問題。
因此,表現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特殊的矛盾性”的矛盾應該被看做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至少包括我們在這里提到的四對矛盾:第一,史與論的矛盾。這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表層性矛盾,涉及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關系。“史”在這里不是指客觀歷史,而是指思想的、理論的歷史。因為客觀歷史與理論的關系,在一般意義上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它是一切哲學、一切理論的根本問題,而不只是思想史、理論史的問題,更不只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問題。這對矛盾在具體性上還涉及文本與思想的矛盾,文本屬于思想史、理論史范疇。第二,理論與實踐的矛盾??梢哉f,這是有關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矛盾系統(tǒng)中的基本矛盾,從根本上解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與發(fā)展的根據,其運動構成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第三,普遍與特殊的矛盾。這涉及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現實道路即民族化和世界化的關系問題,涉及對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最新成果的評價,即其普遍性的程度和發(fā)展方向問題。第四,堅持與發(fā)展的矛盾。這是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所謂堅持,就是對已經發(fā)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要繼承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要根據新的實際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歷史的教訓是,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是這個問題上的兩個極端,兩種錯誤傾向。只有處理好這對矛盾,才能避免這兩種錯誤傾向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產生的消極影響。
應該說明的是,在這里利用“特殊的矛盾性”范疇說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矛盾體系,并不絕對排斥矛盾的普遍性范疇。從形式上看,這是從矛盾的一種性質來說明這個體系,而實際上是在矛盾的兩種性質中,即在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tǒng)一中說明的。單一的某對矛盾不為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所專有,原因就在于這個矛盾具有的普遍性意義。從論證問題的方式來說,我們同樣可以使用“普遍的矛盾性”范疇或方法。如關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基礎理論與一般理論的區(qū)分,就可以通過矛盾的普遍性的辯證法來說明。一種理論之所以被稱為基礎理論,就像我們在前面講到的,是因為這個理論是一定理論體系中的基元性和根本性部分,這種基元性、根本性既決定該理論體系與其他理論體系相比較而言的特殊的本質,又決定該理論體系內一定理論對于其他理論的基礎性和統(tǒng)攝性的地位,即相對于其他理論而言的普遍性意義。在基礎理論問題的說明中,“特殊的矛盾性”范疇著重于理論與理論史、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關系的比較,而“普遍的矛盾性”范疇則著重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內部基礎理論與一般理論的關系的比較,這指的是說明問題的方式問題。其實,對每一種理論形式中的基礎理論的真正的徹底的說明實際上都是在“特殊的矛盾性”與“普遍的矛盾性”的結合與統(tǒng)一中實現的,只是這種結合與統(tǒng)一可能不是顯現的。
三、從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意義的角度認識基礎理論
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對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意義,是從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問題出發(fā)提出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基礎理論問題的根據之一,表現在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面。
(一)理論方面的意義
理論方面的意義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兩個學科的理論形式的比較中得以顯現。對馬克思主義形成與發(fā)展過程的闡述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基本形式,構成這個過程的主體內容的概念、觀點和理論是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并處于發(fā)展狀態(tài)的,即歷史的、流動的。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不拘泥于對這些理論形式的內涵的直接闡釋,而是著眼于揭示其運動、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問題、經驗與規(guī)律,從中發(fā)現、確定馬克思主義繼續(xù)發(fā)展的方向和道路,預測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前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理論意義特別表現為對怎樣認識馬克思主義和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兩個基本問題的回答。怎樣認識馬克思主義是指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問題的回答;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則是指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亦即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方式。
第一,關于怎樣認識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是兩個不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又是兩種不同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方式??梢赃@樣理解它們之間的差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著眼于提出理論和闡釋理論,雖然也使用一些歷史的事例,但主要還是利用既定的概念、范疇和觀點,按照一定的邏輯規(guī)則進行理論的推理、論證和闡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則不著眼于直接提出理論,而是歷史地說明理論,說明馬克思主義的一定觀點、理論如何從萌芽到形成和從形成到發(fā)展的過程。這個說明不滿足于對過程的客觀描述,而是力求通過對一定概念、觀點、理論形成的客觀條件的分析揭示其產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及其深刻內涵。此外,在與其他觀點、理論的關系中特別是同各種錯誤傾向、思潮的沖突中展示其在斗爭中發(fā)展的事實,揭示“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規(guī)律”。如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問題,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并不進行直接回答,而是通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多次發(fā)生的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提問”這個規(guī)律性現象的考察而間接地回答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最早產生的“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提問是馬克思主義者針對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而發(fā)出的提問,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特別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革命性意義,在哲學上強調了唯物辯證法、在社會主義理論方面強調了它的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理論在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地位。在理論上戰(zhàn)勝了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后,針對一些人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傾向,“共產國際”著名理論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者盧卡奇提出了“什么是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并作了“馬克思主義問題中的正統(tǒng)僅僅是指方法”的回答。這個回答既反映了盧卡奇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又表達了它對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看法。20世紀60年代發(fā)生的中蘇兩黨關于意識形態(tài)問題的論戰(zhàn),在所爭論的理論問題(如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和策略、無產階級專政、民主、與資本主義的關系等)上,各自都認為自己堅持的是馬克思主義,對方堅持的是教條主義或修正主義。在所爭論的問題上各自所表達的看法歸結起來還是一個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問題。“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鄧小平針對一個時期黨內國內流行的“兩個凡是”的思想傾向而明確提出的“‘兩個凡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論斷,通過對毛澤東思想是一個科學體系的強調,對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思想路線的強調,實際表達了他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這一問題的認識。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還曾經發(fā)生馬克思主義是不是哲學、能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唯物史觀、能不能把馬克思主義歸結為人的學說等問題的爭論??茖W的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堅持在歷史情境中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問題的回答,相對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闡釋方式,其特點和意義是明顯的。
第二,關于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
對這一問題,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并沒有一套現成的答案和抽象結論擺在人們面前,對該問題的回答往往同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問題的回答結合在一起,結論往往存在于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問題的回答中。如關于“馬克思主義是方法”的結論,就既包含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也包含把馬克思主義當做方法而不應當做教條這樣一個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的意蘊。在關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中的某種傾向的評析中、在對某種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方式的經驗與教訓的評論中,也往往包含關于怎樣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見解。這并不表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對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觀點,只是說關于這種觀點的表達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只是表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關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形式不同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回答形式。
(二)方法方面的意義
方法方面的意義在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以它闡釋與回答問題的特有方式,為馬克思主義研究提供了方法論的啟示,提供了具體的研究方法。所謂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意義,其實主要不在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所發(fā)現和確證的理論、觀點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直接輸送,而在于前者對于后者的方法論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以其整體特征展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歷史的方法。簡單地說,歷史的方法是在歷史的聯系和變化發(fā)展中考察對象的一種原則和方法。關于這種方法對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意義和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列寧在如下一段簡短闡述中清楚地作了說明。他說道:“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精神,它的整個體系,要求人們對每一個原理都要(α)歷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聯系起來,(γ)都要同具體的歷史經驗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在這里,列寧講的是對“原理”的認識,即對精神現象的認識,其實對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人們的認識對象的一切現象的認識,都應該堅持歷史的方法。英國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埃里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在對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講到的“人們怎樣創(chuàng)造歷史”的思想的理解中,也表達了他對歷史的原則和方法的認識。他說:“思想家們不是抽象地發(fā)明他們的思想,我們只能從其時代的歷史和政治環(huán)境來理解他們,這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看法。即使馬克思總是強調人民創(chuàng)造他們自己的歷史,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話——思考出他們自己的思想,他也強調他們只有在他們直接所處和繼承的條件下才能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歷史的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部好的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著作應該是這一方法得以科學運用的范本。人們無論在對這一范本的整體的閱讀中,還是在其對任一發(fā)展階段的任一概念、觀點、理論的考察與理解中,都能獲得一種強烈的歷史感悟。因為,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本來就是以歷史的形式存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徹底的歷史的方法展示的是科學研究中的歷史的觀點,而這種觀點的實質則是辯證的和歷史的唯物主義。堅持對每一概念、觀點、理論形成與發(fā)展的條件和根據的真實說明的方法論的第一個基本原則是實事求是原則,亦即唯物主義的原則。唯物主義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意義上,關于概念、觀點、理論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說明的唯物主義原則與歷史主義原則具有同一性,它們都要求把一定的概念、觀點、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放到一定的客觀條件中去認識。不同的是,歷史主義著重強調這種考察的歷史性原則,即“此時此地”對一定的理論、思想形成與發(fā)展的意義;唯物主義則著重強調客觀物質條件對理論、思想形成與發(fā)展的決定性意義,強調理論、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與客觀條件和人的實踐的一致???middot;柯爾施在《馬克思主義和哲學》中提出“把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原則運用于馬克思主義的整個歷史”,在后來寫的《關于“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問題的現狀——一個反批評》一文中,他又從馬克思主義觀的角度對這種唯物主義原則和方法作了論證,指出“最嚴格意義上的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和哲學》提出的一種馬克思主義觀,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完全非教條的和反教條的、歷史的和批判的”。他甚至認為這種唯物主義的觀點“包括把唯物史觀應用于唯物史觀本身”。這里的“包括”不是結構意義的,即認為“唯物主義觀點”作為方法在結構上包括“把唯物史觀應用于唯物史觀”,而是本質意義的,即認為這種唯物主義同時具有“把唯物史觀應用于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意義。
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有兩大方法論原則,一是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二是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的原則的實質在于強調邏輯分析中的歷史的方法。它主張,邏輯的也就是作為研究主題和被書寫的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必須真實地反映馬克思主義形成與發(fā)展的實際過程。在具體性上,就是主張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全部思想材料,全部概念、觀點、理論要與馬克思主義實踐主體關于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實踐生活的認識進程相一致。這個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建構原則。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科學和開放的體系。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該體系的某些內容在逐漸失去現實性的同時,不斷增加反映新的時代特征和新的實際的理論內容。如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根據時代主題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的理論方面,在承認一定條件下的階級斗爭的作用的同時,突出了改革開放和科學技術革命的動力意義;根據世界發(fā)展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改變了對市場的性質和意義的傳統(tǒng)認識,把計劃和市場只看做經濟發(fā)展的手段,認為資本主義可以有計劃,社會主義可以有市場,計劃和市場并不與特定的社會制度相聯系,從而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根據現代社會發(fā)展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和在發(fā)展觀上實現的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體系增加了科學發(fā)展觀和新發(fā)展理念的內容;根據全球化條件下各個國家、民族和地區(qū)關系發(fā)展的特點與趨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內容。總之,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原則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發(fā)展的經驗中得到積極貫徹。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理論表現。它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fā)展為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fā)展又以馬克思主義原有概念、觀點內涵的豐富和新概念、新觀點的產生為前提。對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內涵的豐富與發(fā)展的事實,生產力概念是一個極好的例子。關于生產力概念,傳統(tǒng)的認識是,生產力由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三個實體性要素構成。隨著現代化大生產的形成與發(fā)展,特別是新的科學技術成果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生產的組織與管理以及科學技術越來越顯示出其對于生產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于是,關于生產力系統(tǒng)的思想產生了。這個思想打破以往把生產力的構成僅局限于實體性因素的傳統(tǒng),而把生產的組織、管理和科學技術等非實體性和非現實性因素納入生產力范疇。按照生產力系統(tǒng)觀點,現代生產力的結構是實體性生產力、結構性生產力和可能性生產力三者的結合。實體性生產力就是以往所認為的生產力的三個實體性要素;結構性生產力指生產過程的組織和管理;可能性生產力(又稱滲透性生產力)主要指還不是現實生產力但認為它是可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要素,其中首先是自然科學,另外還有尚未進入現實生產過程的技術發(fā)明。生產力結構還有其他形式的劃分,如認為生產力系統(tǒng)是產業(yè)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經濟區(qū)域結構、企業(yè)規(guī)模結構以及產品結構的有機結合??傊鶕F代生產特點和生產力發(fā)展的現實過程與規(guī)律,根據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的原則,關于生產力是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與闡釋是合理的。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對這個概念的變化作了“歷史的說明”,從而使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體系中被確立起來。
把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看做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基本的方法論原則是必要和合理的。雖然不排除有的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也具有實踐性的特征,但就其實踐性的要求和特征來說,從來沒有一種理論體系像馬克思主義那樣鮮明,也從來沒有一種理論體系將實踐性貫徹得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徹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chuàng)立自己的哲學的時候,突出地強調了他們的哲學與舊哲學的本質區(qū)別,而這個區(qū)別特別表現在實踐性上。1843年3至9月,馬克思在就出版《德法年鑒》的籌備事宜與阿爾諾德·盧格的幾次通信中,明確地表達了他的“通過批判舊世界發(fā)現新世界”的思想主張。批判舊世界有兩種方式,一是理論的批判,二是實踐的批判,即實際的行動。不能認為馬克思在這里僅僅強調理論的批判,強調“發(fā)現新世界”,而不具有實踐的批判的思想。通過考察我們發(fā)現,馬克思已經具有一種“總體實踐”的思想,即“建立一個新世界”的思想。根據這種思想,對舊世界的理論的批判沒有與實踐的批判分開,而是包含在或從屬于實踐的批判。在9月與盧格的通信中,馬克思明確表達了理論的批判與“政治的批判”結合起來的觀點,并把“政治的批判”亦即“實際斗爭”作為“批判的出發(fā)點”。在稍后(1843年10月中至12月)完成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的實踐觀點表達得更為明確。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這里的“武器的批判”“掌握群眾”“物質力量”的內涵都是實踐或實踐性的。馬克思甚至提到“實踐能力”,把它視為理論的徹底性的“明證”。
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無產階級實踐結合的歷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的歷史用理論的形式表現了這個結合過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的歷史則用實踐的形式表現了這個結合過程。一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著作書寫得好與不好的關鍵,就在于它是否緊緊地抓住了貫穿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過程中的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這個主導線索,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性的理論品質,是幾代人關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與書寫的基本經驗,也是科學對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要求。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用它自己的經驗對這一基本的方法論原則的內涵、過程、功能作了注解,把它用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任何概念、觀點和理論的理解就等于把打開馬克思主義的任何一個理論問題之謎的鑰匙緊緊地抓在自己的手里。
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及其研究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這種聯系,同樣是二者的基礎理論之間的聯系。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還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基礎理論都包含方法論的內容,在關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及其研究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意義問題特別是方法論意義問題提出時,理論視域由此轉到或者擴大到它們的基礎理論層面是自然的、可能的。
(作者簡介:梁樹發(fā),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