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從良好家風養(yǎng)成,到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形成,都需要為積極行為點贊,對不良行為說不,明令禁止必不可少。但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些情況下越是禁止,越助長違規(guī)行為,最后陷入屢禁難止的局面。這背后有什么樣的心理邏輯呢?
不科學禁令導致逆反心態(tài)。研究發(fā)現(xiàn),當人們感到自己的行為和自由受到影響時,一種不愉快的抗拒心態(tài)就會被激發(fā),并通過實施受禁止的行為來表達抗拒。通俗來說,這就是“越不讓干嘛越要干嘛”的逆反心態(tài)。當禁止過于嚴格,缺乏可操作性,或與所抑制行為不相匹配時,人們或無從把握違規(guī)的細則,或無力守住逾矩的邊界,只是感受到被抑制的痛苦,便會有意無意地違規(guī)以緩解痛苦。例如,在家庭教育中強調“學習時禁止走神”,在管理中對員工要求“工作時禁止一切摸魚行為”,這些禁令過于嚴苛,又缺乏相應行為指導細則,就可能引發(fā)抗拒,帶來“破窗效應”。既然“我沒按你說的做,好像也沒什么,那干脆就不做了”,最終有禁難止。因此,禁令推出之前要做廣泛調查,規(guī)則要具體適當,讓紅線真正能夠落地。
不恰當懲戒引發(fā)動機偏離。禁止背后通常會伴隨一系列懲戒措施,如果懲戒不當,也會導致違禁行為不減反增。行為改變通常有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多半是因為獎賞或懲罰,內部動機多出于個人道德、良心或興趣等。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改善空間較大的小錯誤,嚴苛懲罰在效果上往往適得其反。比如“遲到一次罰站兩小時”“摘花者罰款五十”等禁令,在違禁成本提升的同時,也會助長避罰心理。“不遲到”“不摘花”全部變成躲避懲罰的外部動機,而“遵守校規(guī)”“愛惜花草”的內部動機被削弱,一旦放松管理,上課遲到、花草被摘的可能性反而會變大。因此,抑制不良行為,需要相應適度的懲罰措施,對于小錯誤的矯正,內心力量的感召勝于對利益的剝奪,溫和的規(guī)勸效果強過嚴苛的懲罰。
不及時獎勵引起心理倦怠。懲戒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們承受痛苦,而是為了讓不良行為消減。“打一個巴掌”之后,適時“給一顆甜棗”,即對不良行為消減的成果及時予以獎勵,這個過程被稱為負強化。有經(jīng)驗的中小學教師深知,既要嚴肅懲戒破壞校規(guī)校紀的學生,也要及時給那些戒掉不良習慣的學生獎勵小紅花。心理學實驗也表明,對有積極反饋的行為給予鼓勵及相應獎勵措施,更有利于實現(xiàn)預期效果。如果只有抑制某行為的懲戒措施,沒有帶獎勵性質的負強化,久而久之,在內部動機沒有發(fā)展出來之前,人們因無法從矯正行為中獲益而感到倦怠,再加上突破禁區(qū)本身帶來的“逆反快感”,最終導致屢屢違禁。
社會治理需要有完備的規(guī)章制度,設置清晰的道德和行為紅線,并配備科學的執(zhí)行方案。如果禁止的內涵能以人為本、懲戒的實施科學適當、懲罰與獎勵相得益彰,屢禁難止現(xiàn)象就會減少,社會將更加文明和諧。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