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些年青少年自傷自殺現象頻發(fā),加強生命教育刻不容緩。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525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7.7%的受訪者感到,現在的孩子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比以前弱了。96.6%的受訪者確認有必要對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對于建立生命教育體系,70.8%的受訪者建議結合青少年心智發(fā)育規(guī)律。
人的成長需要面臨很多挫折,尤其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如何讓孩子們正確對待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因此,加強生命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通過生命教育,使他認識到困難和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引導他們如何應對所遇到的挫折,幫助孩子戰(zhàn)勝內心的恐懼,讓孩子直面挫折,抵抗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
生命教育是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必修課。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副院長、九三學社衢州市委員會副主委陳瑋建議,為青少年開展生命教育,將生命教育融入現有課程體系。這個建議很有針對性。如果青少年缺乏合理的、完整的生命觀,不能坦然地面對死亡、疾病和衰老,就無法懂得珍惜生命。如果把生命比作一塊蓄電池,挫折則需要我們動用更多的生命能量來應對,但是挫折過后就是生命擴容式的一次成長。可見,生命教育既能讓孩子了解生命的重量,也能教育青少年更加熱愛生活。
挫折能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沒有經歷過挫折的孩子,缺少抗壓能力,可能成為網絡用語中的“草莓一族”,外表光鮮,一碰就破。這是因為,青少年的內心矛盾沖突本來就非常強烈,其理性相對較差,感情、行為沖動較多,對某一事情的誤解往往導致行為上的偏差,有時甚至做出不顧一切地傷害別人、損害社會的極端舉動。在孩子犯錯卻沒有發(fā)生極端舉動的時候,往往批評一通就沒事了。實際上,恰恰忽略了學生的心理亞健康問題。心理素質是應對挫折能力的反應,因而,生命教育要更加注重孩子的心理素質教育,當孩子的心理素質強了,就會從容地應對挫折,并由此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
生命教育不可或缺,也不能急于求成。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行為的基礎,其核心目標在于,讓每個人都成為“我自己”,實現“我之為我”的生命價值。這個過程中,不是遇到突發(fā)事件后臨時上幾堂心理咨詢課,以期加以防范就能奏效的,需要尊重規(guī)律、融入日常學習生活,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通過接觸實際創(chuàng)造性的集體活動,豐富孩子們的體驗,增強價值感受。比如,通過養(yǎng)花的例子,讓孩子知道,花的一生會經歷萌芽、開花、凋零、枯萎的過程。然后再過渡到寵物、老人等,讓孩子意識到生命周期的規(guī)律。走出課堂,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領悟生命價值。
需要指出的是,生命教育針對的不僅僅是孩子,家長也需提升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畢竟,孩子從小就在父母身邊長大,家長日常對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養(yǎng),是生命教育基礎的基礎,不要因為怕孩子難過害怕,就對生與死等問題避而不談。家長要尋找合適的時機,比如,四季變換、植物生長衰落、清明追思等話題,利用這些機會,根據孩子的認知和接納特點進行生命教育,教會孩子處理傷痛情緒的方式,引導孩子珍惜生命、過好人生。(來源:宣講家網)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qū)政協辦公室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