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思想史中,以耶穌會士為首的西方傳教士所帶來的“天學”思想,是不容忽視的因素。首先,傳教士的到來,使中國人通過“地圖”看到中國以外的世界,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開端。其次,晚明王學的反傳統(tǒng)思想以及清初的實學與“天學”的進入形成了某些互動。
在晚明的王門后學思考和醞釀對理學進行新開拓的過程中,“天學”無疑為晚明思想界注入了新的資料,這種影響一直延續(xù)到清初。但“天學”中的科學與實用技術(shù)(如火炮與水利)更受到重視與歡迎。比如,由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和意大利耶穌教會士熊三拔合作譯著,介紹西方先進水利技術(shù)的專著《泰西水法》,在明清時期就頗為流行。明末北方大儒李二曲(李颙),主張“明體適用之學”,其中“明體類”是理論觀念層面的,“適用類”是實用技術(shù)層面的,其中就包括《泰西水法》。我們看,這也是文明互鑒的一種成果,我們把認為可用的流傳了下來。也就是說,對于“天學”中的“理”的層面,則被忽視。乾隆時期,清政府在編修《四庫全書》過程中,屏黜了“天學”中的“理”層面的內(nèi)容,包括基督教神學、哲學、倫理學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后人對“天學”的全面探究。
晚明時期,西方天主教傳教士帶來的西方學說,稱“西學”,也稱“天學”。明末中國學者李之藻匯集傳教士中文著作,題名《天學初函》,共收錄傳教士和中國文人的著作二十部,其中“理編”十部,“器編”十部,現(xiàn)收錄在梵蒂岡圖書館。當年,一些西方傳教士不僅翻譯出版了很多中國經(jīng)典著作,而且還把大量的中文原本著作帶回歐洲研究,現(xiàn)都收錄在歐洲的一些圖書館,如大英圖書館、梵蒂岡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際交流交往的加強,中國學者研究中國古代經(jīng)典譯著也愈加深入。這就是我們?yōu)橥苿游拿鹘涣骰ヨb所做的工作。
后來,由于“禮儀之爭”,很多傳教士在康熙時期都被逐出中國。當然,也有一些因為會修鐘表、會彈鋼琴,或是精通某一領域技術(shù)等,永遠留了下來,死后也葬在了這里,沒能再回到歐洲。可以說,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做了很大貢獻。比如,有傳教士來到中國后,為了方便學習漢語,發(fā)明了拼音。前面提到,中國古代用“反切”給漢字注音,也是文明互鑒的成果。其基本規(guī)則就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diào),在實際操作中繁瑣且不易讀準。對外國傳教士來說更是如此,要認識一個漢字就要認識另外兩個漢字,無疑增加了學習漢語的難度。怎么辦呢?有傳教士發(fā)明了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方法,這就是最初的漢語拼音。
1605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之后,1626年,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在利瑪竇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完成了中國第一部漢語拼音專著——《西儒耳目資》。起初,編寫這部書是為了方便西方人學習掌握漢語漢字。書名中的“西儒”,說明作者本人是喜歡中國文化的西方人;“資”有幫助之意;耳朵可聽字音,但不見字形,本書可從音查出字,這就補充了耳朵的欠缺,此即“耳資”;眼睛可看字形,但不聞字音,本書可從字查到音,這就彌補了眼睛的缺陷,即“目資”。
后來,因為這種方法比“反切”簡單,而且注音更準確,引起了當時中國學者極大的興趣和關(guān)注。其中,就包括明末著名的科學家、語言學家王徵。他不僅籌資刻印該書,還親自作序。王徵這個人很有意思,他曾連續(xù)九次進京赴考,除一次因家中有事未參加考試外,其他八次均未考中。直到第十次赴考,在機緣巧合之下,他認識了傳教士,在教堂的圖書館中看到了很多關(guān)于西方科學技術(shù)的書籍,深受其用,便受洗奉教。此后不久,王徵就中了進士。這使其深信自己的登科是因為天主的默佑。王徵從政后留心經(jīng)世致用之學,后以經(jīng)算教授鄉(xiāng)里,對傳播西方科學、促進文化交流卓有貢獻。
剛才講到,基督宗教進入中國后,有的傳教士翻譯出版了一些中國經(jīng)典著作,同時把很多中文典籍帶回歐洲,也都收入梵蒂岡圖書館。1922年,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受梵蒂岡圖書館之邀,對館藏漢籍進行了最早的編目,即《梵蒂岡圖書館所藏漢文寫本和印本書籍簡明目錄》。據(jù)了解,當時館藏漢文書籍1200余種。隨后,日本學者高田時雄在此目錄基礎上,先后完成《梵蒂岡圖書館藏早期傳教士中文文獻目錄》《梵蒂岡圖書館所藏漢籍目錄補編》兩個細化的版本,其中,后者包括了明清之際的“西學”漢籍。至此,梵蒂岡圖書館的中文藏書具備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圖書目錄。可見,文明互鑒,可以是一元的,也可以是多元的。
綜上,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大規(guī)模的文明互鑒,第一次是佛教和佛學的傳入,第二次是基督宗教的傳入。那么,如何看待這兩次文明互鑒?我們先用歷史的鏡子照一照,再用今天的鏡子看一看。也就是說,只有了解了歷史上的文明互鑒,才能在今天形成另外一種互鑒,即歷史和今天的互鑒,以史為鑒,知古鑒今??梢?,文明互鑒對于我們理解人類文明與文化交流與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費孝通先生曾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從文明互鑒的角度看,各美其美,就是通過照鏡子,要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美人之美,就是通過照鏡子,要看到人家的優(yōu)點和值得學習的地方。把這兩者結(jié)合起來,就是美美與共。最后,才能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理想和目標。也就是說,我們通過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因此,我們研究文明交流互鑒,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