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人工智能應用ChatGPT在全球圈粉無數,上線僅2個月,月活用戶破億。ChatGPT最為“神奇”的是能夠“創(chuàng)作”。許多用戶通過它寫詩、寫歌詞、寫代碼、寫畢業(yè)論文,以及修改文字語法、總結文章的梗概……這一切是在人機交互的chat(聊天)中數秒完成。
ChatGPT大熱讓很多人焦慮,網上產生了“哪些職業(yè)會被取代”的討論。面對它所引爆的新一輪AI(人工智能)熱潮,既要大膽擁抱,也要辯證看待。我們不妨看看,在與ChatGPT對話中能夠得到什么啟示?
避免缺乏“情”的“套路對話”。AI流暢對話的背后是大規(guī)模的數據訓練,以及基于語言模型和學習數據庫得出的結果。受計算模型庫和數據庫的框架限制,難免落入套路化、模式化“應答”的窠臼。正如ChatGPT自己所說,“我是基于概率性語言模型,通過對人類語言的高效模仿來生成文本”。ChatGPT能夠模仿任何人的寫作風格,卻寫不出“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悲壯,也寫不出“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邁。它可以解答困惑,但無法共情用戶情緒;它提供事實依據,但無法給出價值判斷。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同理心、靈活性……是機器與人的本質區(qū)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許多具有普遍性的服務項目,確實可以通過AI機器解決。但面對一個個“急難愁盼”的個性問題,仍然需要人帶著真情實意去解題。在與人相交的社會里,機器的“冰冷”無法替代真實互動帶來的溫度。
警惕缺乏“新”的“經驗主義”。ChatGPT的“創(chuàng)作”是在人類現有的認知范圍內“搜索”,并加以“拼湊”的結果。顯然,人類所投喂的“算料”是AI的“智商天花板”,而這些“算料”也不過是人類已知的經驗。正如ChatGPT坦言,“我所基于的是2021年之前的數據庫,我并不知道2023年發(fā)生的事情”。面對變幻莫測的現實生活,正確經驗對生產、生活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在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時候,如果僅從狹隘的經驗出發(fā),而不是采取聯系、發(fā)展、全面的方法,容易生成孤立、靜止、片面的結論。“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fā)言權”,“屏對屏”“鍵對鍵”鏈接的數據庫,無法統(tǒng)括正在發(fā)生的“海量資源”;“紙上談兵”“閉門造車”的工作方法,遠不及“踏破鐵鞋”“腳下沾泥”的深入來得真實可靠。在走進群眾的工作中,通過噓寒問暖、細枝末節(jié)里體察民情民意的功夫,更不是一臺AI機器能夠做到。我們可以把AI當作查詢資料的助理,但對政策解讀、事實分析、群眾意見等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性開展工作的“主腦”還是自己。
莫忘精于“勤”的“學習之道”。AI機器身上也有值得人類學習的地方。如果將AI機器想象成一個人,他的成績全靠勤奮學習得來。許多人還記得,2016年Alpha Go對戰(zhàn)圍棋頂級高手李世石。比賽前,Alpha學習了15萬盤棋局,自我對弈3000多萬局。它的每一步“落子”都是基于當下局面勝算,計算出來的最優(yōu)解。這場人與人工智能的“世紀對決”最終是Alpha勝出。AI雖然有“經驗局限”,但它發(fā)揮了“自身擅長”,那就是遠遠高于人類的學習能力、計算能力和記憶能力。時代發(fā)展瞬息萬變,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知識,對于個人而言,要牢記“學無止境”“學海無涯”,始終保持本領恐慌的求學之心,積極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同時借助科技“利器”為自身賦能,從而提高生產力。如此,才能順應世界發(fā)展的浪潮,守住自己的天地。
環(huán)顧四周,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已經有許多AI的參與。我們在享受科技紅利的時候,不妨保持“課題分離”的精神。AI的發(fā)展有它的課題,而作為使用者的我們,也有自己課題。那就是通過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讓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好。(來源:宣講家網)
本文鏈接:http://416w.cn/2023/0217/1193356.shtml
作者單位:臺州市椒江區(qū)區(qū)委辦公室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span>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