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謙遜、包容精神以及責任感亦在傳承奧運精神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從“乒乓外交”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從參與國際賽事再到承辦奧運會,體現了中國對外來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在有人試圖把世界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割裂的情況下,中國積極籌辦冬奧會,力求通過冬奧會增進世界各國民眾之間的互相理解、友誼和團結,這將在傳承奧運精神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奧林匹克精神。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奧林匹克憲章》中“奧林匹克主義的原則”條款中有這樣一段話:“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并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這段話也被稱為現代奧林匹克精神。奧林匹克精神為世界提供了一種文化氛圍和一種精神境界,也就是要通過奧林匹克運動會促使不同國家、民族跨越政治、宗教、膚色、性別等隔閡,在同一個平臺上學會欣賞、認同、理解、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
古代奧運會的舉辦就是為了讓各個城邦間放下武器,停止戰(zhàn)爭。而今天奧林匹克休戰(zhàn)是國際奧委會根據古希臘奧運會神圣休戰(zhàn)的傳統(tǒng)發(fā)起的一項國際和平活動。1993年,第48屆聯(lián)大通過了國際奧委會倡議提交的決議草案,呼吁聯(lián)合國會員國在奧運會開幕和閉幕前后各一周以及奧運會期間,根據國際奧委會的要求遵守奧林匹克休戰(zhàn)。此后,聯(lián)大連續(xù)14次以協(xié)商一致方式通過休戰(zhàn)決議。最近一次在2021年12月2日,第76屆聯(lián)大協(xié)商一致通過由中國和國際奧委會起草的奧林匹克休戰(zhàn)決議,173個會員國共提該決議。創(chuàng)下近幾屆冬奧會休戰(zhàn)決議共提國數量新高,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的熱情和信心。決議呼吁各方通過和平和外交手段解決國際沖突,敦促各國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前7日至北京冬殘奧會閉幕后7日遵守奧林匹克休戰(zhàn);強調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愿景——“純潔的冰雪,激情的約會”,旨在讓奧林匹克點亮青年夢想,讓冬季運動融入億萬民眾,推動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建和諧、和平和更美好世界。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xù)肆虐,各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面臨諸多考驗,傳統(tǒng)和非傳統(tǒng)安全挑戰(zhàn)層出不窮的今天,決議特別提出要認識到體育在全球應對疫情沖擊能力建設方面的作用,強調北京冬奧會將是展現人類團結、韌性和國際合作寶貴價值的契機。
北京2022冬奧會,我們唱響了“一起向未來”這個主題口號,其實這與2008年北京夏奧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口號都反映了中國對奧林匹克精神高度認同。一些人動輒揚言抵制北京冬奧會,把奧運會作為政治工具,這嚴重偏離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初衷和奧林匹克的精神,值得國際社會警惕。用政治來裹挾奧林匹克精神,是褻瀆奧林匹克精神的做法,違背了人類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不可否認,任何社會活動的發(fā)生、人際關系的形成與發(fā)展,都與政治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特別是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兩者更無法分割。因此,政治也必然對體育產生影響。從正面看,奧林匹克與政治相結合,在追求公平與正義、反對霸權、促進各民族間平等、反對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人類進步、激勵人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冷戰(zhàn)期間,蘇聯(lián)和美國兩大陣營相互抵制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與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雖然對世界政治格局并無多大影響,但卻犧牲了運動員利益,傷害了奧林匹克精神。利用奧林匹克的大舞臺宣揚政治訴求,是某些國家和政客的手段。奧運會是匯聚全世界的和平競爭的大會,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盛典,不應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
奧林匹克文化的形式多種多樣。奧林匹克運動有一系列獨特而鮮明的象征性文化標志。比如,奧林匹克標志、奧林匹克會旗、奧林匹克會歌、奧林匹克會徽,還有奧運會的獎牌、吉祥物等。
除了象征性的文化符號之外,奧林匹克獨特的文化形式里面還有濃郁的文化藝術表現。比如,場館、火炬、郵票、繪畫、雕塑等都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洋溢著藝術氣息。北京2022冬奧會北京主賽區(qū)標志性場館、唯一新建的冰上競賽場館——國家速滑館又稱“冰絲帶”,它的外形上由22條晶瑩美麗的“絲帶”狀曲面玻璃幕墻環(huán)繞,與明亮剔透的超白玻璃相結合,象征著速度滑冰運動員在冰上留下的滑行軌跡,它與雄渾鋼結構的“鳥巢”、靈動膜結構的“冰立方”相得益彰,共同組成北京這座世界首個“雙奧之城”的標志性建筑群。
奧林匹克的儀式性文化包括圣火傳遞、開幕式、閉幕式、頒獎儀式。歷屆奧運會都要設計不同的火炬和火炬?zhèn)鬟f的路線,歷屆奧運會開幕式都是文化盛宴的高潮。
三、奧林匹克呼喚多元文化的融合
奧林匹克運動發(fā)展帶來不同文化交流互鑒。一開始,奧林匹克運動體現濃重的西方文化色彩。但隨著奧運會在全球的開展和奧林匹克精神的普及,奧運會已成為各國文明與文化集萃、對話與交往的論壇,成為全球文化多樣性與差異性互補共存的平臺,尤其是成為東西方文明交融與互動的平臺。
講到東西方文化,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東方文化講究內斂和諧,追求內外兼修,主張動靜結合。西方文化追求的是個體超越,開拓競爭。中華文化孕育的體育文化主要是養(yǎng)生健身文化,講究身心的修煉。我們的養(yǎng)生健身文化融入了儒、釋、道的文化精髓,有人也稱其為一種哲學的文化。養(yǎng)生健身文化還強調汲取日月精華與天地靈氣,注重感悟,注重精氣神。比如,我們的武術運動員要具備精氣神,這也是要打分的。西方的體育文化則不同。比如,馬拉松一跑就要跑42.195公里。另外,還有100多公里的超馬,這都是為了超越人體極限。
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fā)展,我認為東方的體育文化應該與奧林匹克運動有更好地融合。在融合的過程中,除了我們的體育項目要加入奧林匹克運動體系外,還要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和經驗也和奧林匹克融合起來。
北京2022冬奧會的辦奧理念為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我覺得這四個理念有力踐行了奧林匹克精神,為奧林匹克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方案。
綠色辦奧。綠色辦奧主要立足于環(huán)境治理、污染防控、資源節(jié)約。北京冬奧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次北京冬奧會的場館都是按照綠色建筑標準來建設和改造的。國家速滑館擁有亞洲最大的全冰面設計,面積達1.2萬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速滑館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tǒng),是全球首個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蒸發(fā)制冷的冬奧速滑場館。最重要的是這個技術可以讓碳排放值趨近于零。
北京2022冬奧會是第一屆從申辦到籌辦,全面落實《奧林匹克2020議程》可持續(xù)要求的奧運會。北京冬奧會可持續(xù)計劃包括三大重點領域,其中之一就是“環(huán)境正影響”。在生態(tài)保護方面,延慶賽區(qū)場館建設之初,延慶區(qū)政府就組織林業(yè)大學的專家,對場館所在地松山地區(qū)開展了本地調查,并對可以保護的植物和動物做了系統(tǒng)摸底調查。工作人員對植物采取了就地保護、遷地保護、近地保護等措施。延慶冬奧村的建設避讓了127棵原生樹木,賽區(qū)內建成5處就地保護小區(qū)。延慶賽區(qū)張山營鎮(zhèn)建立了300畝的保護基地,把重點保護樹種和具有較高觀賞利用價值的2.4萬棵樹木移植進來。
共享辦奧。北京2022冬奧會立足共同參與、共同打造、共同享有,特別是通過舉辦冬奧會契機,我們要讓3億人體會到冰雪運動的快樂。在普及冰雪運動的過程中,我們也出臺了許多政策。比如《冰雪運動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年)》《群眾冬季運動推廣普及計劃(2016-2020年)》《全國冰雪場地設施建設規(guī)劃(2016—2022年)》《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等。
曾幾何時,我國參與冰雪運動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等部分區(qū)域,“冰雪運動不出山海關”是對昔日我國冰雪運動開展情況的真實寫照……
但隨著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地域冰雪”正在成為“全國冰雪”“共享冰雪”——無論是南方的廣東、西部的重慶、中部的湖北還是東部的上海,都在“缺冰少雪”的自然條件下建設冰雪運動場地、組織冰雪運動指導、開展冰雪賽事活動、營造冰雪運動文化,讓冰雪運動成為南方、西部、中部、東部群眾參與健身過程中的新亮點、新選擇。“南展西擴東進”戰(zhàn)略是兌現我國申冬奧提出的推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承諾的具體體現,更是進一步挖掘冰雪運動潛能的有益嘗試,新興的冰雪運動不但將成為體育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引擎,在推動全民健身、健康中國國家戰(zhàn)略,貫徹落實體教融合,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方面,都將發(fā)揮重要、不可估量的作用。
2022年1月19日,北京冬奧組委發(fā)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案例報告集(2022)》指出,我們在社會建設方面,奧林匹克教育取得豐碩成果。通過大力實施《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在全國中小學開展奧林匹克教育,將奧林匹克教育納入教育教學。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