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青年運動的《先驅》
方志敏烈士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中說,1922年仲夏精神苦悶之時,接到上海一位朋友寄來的《先驅》,讀后“非常佩服它的政治主張……每篇文章,文章中的每句話,我都仔細看過,都覺得說得很對;于是我決心要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1年11月,張?zhí)资苌倌旯伯a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委托,重新恢復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并明確規(guī)定青年團是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團體。1922年1月15日,《先驅》創(chuàng)刊,4開4版一大張,開始3期由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出版,鄧中夏、劉仁靜任主編。后因被北洋政府禁止,從第4期起遷至上海,改由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中央局主辦,施存統(tǒng)、蔡和森、高君宇先后任主編。從第8期起,歸團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主辦,《先驅》成為團中央機關報。
《先驅》發(fā)刊詞開宗明義:“本刊的任務是努力喚醒國民的自覺,打破因襲、奴性、偷惰和依賴的習慣而代之以反抗的創(chuàng)造的精神。” 《先驅》用相當篇幅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申明“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唯一的指導原理”。盡管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落后國家,但中國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需要——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來改造中國社會的需要,與其他資本主義成熟的國家有同樣的急迫”。
該刊非常注意介紹蘇聯(lián)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情況,從創(chuàng)刊號起,先后發(fā)表文章,推介蘇聯(lián)人民在布爾什維克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下,戰(zhàn)勝國內外敵人和各種困難的情況,堅決駁斥了資產階級報紙對蘇聯(lián)的各種污蔑和謬論?!断闰尅愤€大量譯載關于少年共產國際和各國青年運動的材料,出版3期少共國際專號,彰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的性質。
《先驅》發(fā)行之時,《新青年》休刊,《共產黨》???,《向導》尚未發(fā)行,在宣傳黨的政治主張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23年8月15日,出版第25期后???。1923年10月20日,團中央決定繼《先驅》后出版《中國青年》,作為新的機關刊物。
永別了又算什么
“壯烈的死,茍且的生。貪生怕死,何如重死輕生……沒有耕耘,哪來收獲?沒播革命的種子,卻盼共產花開!夢想赤色的旗兒飛揚,卻不用血來染他,天下哪有這類便宜事……本是別離的,以后更會永別!生死參透了,努力為生,還要努力為死,便永別了,又算什么?”
這首題為《生別死離》的小詩,是遠在歐洲勤工儉學的周恩來,為覺悟社社友黃愛所作。
黃愛是湖南常德人,在天津直隸高等工業(yè)學校讀書期間,被周恩來邀請加入覺悟社。1920年,經李大釗介紹去上?!缎虑嗄辍冯s志社工作。同年9月,回到長沙后結識毛澤東、何叔衡,與老戰(zhàn)友龐人銓等發(fā)起組織湖南勞工會,被推選為主任干事、教育部主任。同年11月,在組織湖南第一紗廠工人進行斗爭時,被湖南軍閥趙恒惕關押42天。出獄時,他向工友們表示:“我的生命,終必為勞動運動一死!” 1921年黨的一大后,在毛澤東幫助下,黃愛由傾向無政府主義轉而信仰馬克思主義,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2年1月13日,湖南第一紗廠工人發(fā)動大罷工,遭到軍閥殘酷鎮(zhèn)壓,當場死亡3人、傷30人。黃愛聞訊后立即趕到現(xiàn)場,代表工人提出軍隊一律從紗廠撤出,發(fā)給死難者喪葬費等共11項要求,并激動地說:“我決定灑我的熱血,作第一個犧牲者,去換得自由來,將來世界能享著自由,這不是我最大的希望么!”
1922年1月16日夜,趙恒惕派軍警包圍勞工會,將黃愛、龐人銓逮捕。1月17日清晨,黃愛、龐人銓在長沙瀏陽門外被慘殺。5月1日,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作出決議,把每年1月17日定為黃愛、龐人銓殉難紀念日。
香港海員大罷工
香港海員長期遭受英帝國主義的殖民統(tǒng)治和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工資只有20元,不及白人海員的1/5,再加上包工頭的盤剝,生活非常艱難。他們航行于各國港口,接受國際工人運動影響較多,階級覺悟較高。
1922年1月12日,在蘇兆征、林偉民領導下,中華海員工業(yè)聯(lián)合總會代表香港6000多中國海員,第三次向資方提出增加工資要求遭拒絕后,“霹靂一聲,一致罷工”。當晚,港英當局派出華民政務局官員到工會,半諷刺半威脅地勸說復工,遭到工會嚴詞拒絕。
香港海員罷工開始后,中國共產黨廣東支部發(fā)表《敬告罷工海員》傳單,表示全力支持。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號召全國工人給予支援。上海、湖北、河南等地和京奉、京漢、隴海、京綏鐵路工人紛紛成立香港海員罷工后援會,多方面積極支援。到了3月初,罷工發(fā)展成為香港工人同盟總罷工,罷工人數(shù)超過10萬,其中海員2萬余人。3月4日,罷工工人步行回廣州,途經沙田時,英國軍警阻止工人通過。工人們高呼:“不要怕!前進!”一陣排槍中,6名工人被打死、幾百人受傷,釀成沙田慘案。但罷工工人沒有屈服,繼續(xù)堅持斗爭。
罷工使來往于香港的遠洋、近海和內河的航運全部癱瘓,香港市內交通中斷,生產停頓,食物和其他生活用品來源斷絕。日暮途窮的港英當局派英國領事來到廣州,通過廣東政府找到海員工會,希望允許香港派船到廣州采買糧食等生活物資。海員答復:“可以,你叫船來,但買不到糧食不關我們事。”第二天,香港海軍開來一艘船,忙活了一天,結果連一粒米都買不到。
3月8日,走投無路的港英當局被迫接受海員工會提出的復工條件:增加工資;實行新的雇用船員辦法,以減少工頭的中間盤剝;撫恤沙田慘案死難工人1000元/人,賠償傷者醫(yī)藥費;恢復被取締的工會,釋放被捕工人等。56天的香港海員工人大罷工終于取得了勝利。
香港海員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的“第一怒濤”,使得“七十年來赫赫奕奕的大英帝國主義終于在中國海員的威力之下屈服了”。罷工的勝利,有力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增強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斗爭勇氣和信心,推動了全國工人運動的發(fā)展。
(作者簡介:劉岳,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辦二級巡視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