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和闡釋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高度凝練、集中概括,是新時代黨建理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偉大建黨精神思想精深、內涵豐富、意義重大,標識了黨的革命精神的源頭起點,深刻揭示了黨的鮮明精神特質,集中體現(xiàn)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yōu)良作風,為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精神滋養(yǎng),是砥礪我們奮勇前行的不竭精神動力。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偉大建黨精神是黨的精神之源、力量之根,是中國革命精神的總源頭,也是青年成長成才的精神支柱。高校承擔著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澆花澆根、育人育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chuàng)新,要從偉大建黨精神這個根、這個源出發(fā),弘揚光榮傳統(tǒng)、賡續(xù)紅色血脈,弘揚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精神之火淬煉青春,讓信念之光照亮成長,讓紅色基因和紅色血脈融入年輕一代。
激蕩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強大力量。“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昭示了共產黨人的信仰追求,闡明了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我們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選擇信仰、堅守信仰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進行理論創(chuàng)造的歷史。“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真理指引方向、理想激發(fā)力量,要加強黨史學習教育,深刻體會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切身感受共產黨人的真理力量、信仰力量和人格力量,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讓青年時常品味“真理的味道”,讓理想信念在心中扎根,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青春夢融入中國夢,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青年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錘煉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寬厚肩膀。“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明確了共產黨人的奮斗主題,展現(xiàn)了我們黨的情懷與擔當。我們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回顧黨的百年奮斗史,貫穿其中的一條紅線就是這個初心使命。百年矢志踐行初心使命,彰顯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正是由于始終堅守初心使命,我們黨才能在極端困境中發(fā)展壯大,才能在瀕臨絕境中突出重圍,才能在困頓逆境中毅然奮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當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負著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初心易得,始終難守。要用偉大建黨精神滋養(yǎng)初心、淬煉靈魂、校準方向,引導青年心系“國之大者”,牢記初心使命,以“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在劈波斬浪中開拓前進,在披荊斬棘中開辟天地,在攻堅克難中創(chuàng)造奇跡。
磨礪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品格意志。“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揭示了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展現(xiàn)了共產黨人的堅強意志和斗爭精神。我們黨在斗爭中誕生、發(fā)展、壯大,書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史詩。為了理想信念,無數(shù)革命志士前赴后繼、視死如歸,從1921年到1949年,我們黨領導的革命,有名可查的烈士就達370萬人。世界上沒有哪個黨像我們黨這樣,遭遇過如此多的艱難險阻、生死考驗,付出過如此多的慘烈犧牲?,F(xiàn)在時代變了、條件好了,但是“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一點都不能少,艱苦奮斗的傳家寶,任何時候都不能丟。要引導青年樹立憂患意識,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厚植“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豪邁氣概,敢于擔當作為、敢于較真碰硬,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涵養(yǎng)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深厚情懷。“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彰顯了共產黨人的政治立場。對黨絕對忠誠是共產黨人首要的政治品質。我們黨歷經艱險磨難,沒有被困難壓垮,也沒有被敵人打倒,靠的就是千千萬萬黨員的忠誠。天下大德,莫大乎忠。青年成才之路有千條萬條,首要一條就是對黨忠誠。要厚培青年對黨的忠誠之心,聽黨話、感黨恩,堅定不移跟黨走,永遠信黨愛黨為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從井岡山上的“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到長征途中的“半條被子”,從脫貧攻堅到抗擊疫情,從“最后一個兒子送戰(zhàn)場”到淮海戰(zhàn)役的小車、渡江戰(zhàn)役的小船,無不生動見證著黨和群眾的魚水深情。要引導青年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人民至上,站穩(wěn)人民立場,堅守為民情懷,把人生之根深深扎在人民之中,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奮力書寫新趕考之路的壯麗篇章,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學黨委書記)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