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劇院同時有一個‘七一勛章’獲得者,一個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一個北京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這樣的榮譽,放眼全國大概也沒有第二家,黨和政府對我們如此厚愛,北京人藝更應該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不會忘了我們永遠要把人民放在前面。”北京人藝院長任鳴在談到今年“七一”北京人藝收獲的榮譽時說。
“我們叫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劇院的定位上永遠把人民放在前面,一切工作都圍繞人民和藝術兩個基本點展開。”任鳴說,這樣的話聽來像是在喊口號,但翻開北京人藝將近七十年的歷史會發(fā)現,在人藝三百多部作品中,很多作品都是以普通人、小人物為主角,幾代人藝人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部部經典的作品,在舞臺上為人民立傳,在舞臺下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任鳴說,北京人藝從建院到現在一直有一個傳統(tǒng),那就是作品要積極觀照時代和人民。北京人藝成立后排演的第一部作品是《龍須溝》,以龍須溝邊上貧苦人為主角,講述他們在新舊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巨大改變,至今這部作品還被認為無論是人民性還是藝術性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老舍先生正是因為寫了這部作品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稱號。
如何在保證人民性的同時,還能夠達到很高的藝術性?這和北京人藝深入生活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不無關系。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一部當代作品排演前,首先要去體驗生活。當年要排《龍須溝》時,在初步研究劇本、分配角色后,劇組全體成員就帶著這個戲的創(chuàng)作任務下生活,幾十個人浩浩蕩蕩地走進了龍須溝。這里的下生活可不是浮皮潦草的走馬觀花,他們一去就是兩個多月。當時,龍須溝改造工程還沒有完全結束,有很多地方的臭水溝還沒有淘凈,臭氣撲鼻而來,熏得人難以呼吸。后來有的人談到自己下生活的體會時說:“到了龍須溝,臭氣熏透了我的心,讓我懂得了龍須溝的人——臭溝的水就是窮人的淚。”正是帶著這樣真切的感受,才有了舞臺上那生動的一幕幕。
時間過去將近七十年,這樣的傳統(tǒng)依然在繼續(xù),“下生活”依然是每一個演員的必修課。去年,北京人藝排演了反映社區(qū)抗疫的話劇《社區(qū)居委會》,舞臺上的細節(jié)、角色身上的感覺都讓人感覺到了真實的社區(qū)居委會。任鳴說:“抗擊疫情每個觀眾都是親歷者,舞臺上一旦不真實大家就不愛看了。”據了解,在開始排演之前劇組就先后前往北京多個社區(qū)深入生活,不僅有對整體工作的了解和學習,還采取了“人盯人”的方式。大夫找大夫,居委會主任找主任,警察找警察,戲里新入職的社區(qū)干部也要找社區(qū)居委會里的年輕人。
1995年,任鳴剛當上北京人藝副院長不久,去醫(yī)院探望曹禺先生,這位老院長告訴他“戲是演給觀眾看的,一定要讓觀眾看懂。”這句話對任鳴影響很大,“我每次排戲的時候都會問自己,這樣的戲觀眾喜歡不喜歡?”北京人藝藝委會每次評審新劇的時候,也經常會提問:觀眾能不能接受這樣的主題和風格?臺詞觀眾能不能聽清楚?
舞臺上的經典帶給觀眾的是藝術的享受,而在舞臺下,每個進入人藝的觀眾都能有種被厚待的感受。在票房買票時,看過戲的票務會告訴你他最真實的感受;當演出中間有人拿出手機拍照時,劇場工作人員不會拿出激光筆而是會走上前輕輕提醒。“我們覺得用激光筆不太尊重觀眾,在培訓過程中就要求服務過程不機械,針對觀眾需求去處理,讓觀眾感覺到被尊重,感覺到在這里和其他劇院不一樣。”北京人藝演出中心主任尹衍彬說,首都劇場是北京最早一批通過ISO9001質量服務體系認證的劇院,而且十幾年來一直在參加持續(xù)評審,“雖然給劇場增加了許多工作,但是我們就是想給觀眾提供盡可能好的觀演環(huán)境。”
北京人藝新劇場不久之后就要開始演出了,那時候這座劇院將同時擁有大中小五個劇場。“我們有了更多平臺,為觀眾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穩(wěn)穩(wěn)當當陪著觀眾走下去。”任鳴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