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的口才故事很多,辯士們在試圖說服別人時經(jīng)常運用二重對比說服法。這種比較法的精髓是,先舉一個聽者知道或認同的例子,再說現(xiàn)在的情況與之類似,但是又有變化,即:某一方面在程度上嚴重了,數(shù)量上增加了,而另一方面在程度上減弱了,數(shù)量上減少了,因此將會出現(xiàn)什么結(jié)果,不用言說者詳加分析,聽者自會恍然大悟。下面的幾個故事中就運用了這種方法。
《戰(zhàn)國策·魏二·龐蔥與太子質(zhì)于邯鄲》中就有一例。
話說戰(zhàn)國時期,各國之間為了加強互信,往往送重要的官員或者君主的子嗣到別國去做人質(zhì)。
這天,根據(jù)魏王的命令,一位叫龐蔥的官員與魏國的太子要去趙國都城邯鄲做人質(zhì)了。龐蔥非常有先見之明,所謂“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他想,離開魏王,在魏王身邊說我壞話的就多了,如何保持魏王對我的信任呢?我得提防提防。
龐蔥苦思得計,覲見魏王,說了一番令其印象深刻的話:“尊敬的魏王陛下,在我臨走之前,我想問您:如果現(xiàn)在有人告訴您魏國都城大梁的集市上跑來了一只大老虎,您信不信?”
魏王說:“當然不信!”
龐蔥加碼道:“如果過了一會,又有第二個人向您報告集市來了老虎,您信不信?”
魏王說:“那我就會有點懷疑了。”
龐蔥繼續(xù)道:“如果過了一會兒,第三個人向您報告集市有老虎,您信不信?”
魏王說:“那我就信了。”
龐蔥于是開始進行兩方面的對比:“現(xiàn)在我們魏國都城大梁的集市上明明沒有老虎,但是倘若有三個人告訴您有老虎,您就忍不住相信了。眾口鑠金啊,三個人說同樣的話就可以無中生有,并且顯得可信!對比起來看,我在兩個方面都處于異常不利的境地:第一,魏國都城大梁到趙國都城邯鄲的路程,遠遠大于集市到宮殿的距離,如果有人造謠,向我潑臟水,我更難辯白;第二,我離開魏國到趙國后,在您面前非議我的人肯定不止三個。讕言可畏啊,我想提一個請求,就是我離開魏國后,倘若有人在您面前告發(fā)我,希望您認真鑒別他們告發(fā)的內(nèi)容是否屬實,不要因為告發(fā)我的人多就信以為真。”
魏王答應了。
這是“三人成虎”的出處??上У氖?,魏王當場認可了龐蔥的話,但是龐蔥走后,在魏王面前說龐蔥壞話的人實在太多,龐蔥很快失去了魏王的信任,他再也沒有受到魏王的接見。
還有兩個例子出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
話說秦武王任命甘茂為左丞相,任命樗里子為右丞相。不久,秦武王下令甘茂去攻占韓國的宜陽,甘茂憂心忡忡。
甘茂對秦王說:“宜陽,是一個大縣,名稱雖然是縣,但論面積和人口實質(zhì)上都稱得上是郡,離我們秦國也有近千里,要想攻下來很難。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當年,有一個和孔子的弟子曾參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于是有人告訴賢人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泰然自若地織著布。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將信將疑、強自鎮(zhèn)定地織著布,過了一會兒,第三個人又跑來說:‘曾參殺人啦!’曾參的母親丟下機杼、翻過院墻就跑了。以曾參的賢德和他母親對他的了解與信任,有三個人說曾參殺人,他母親就害怕了?,F(xiàn)在,我的賢德不及曾參,陛下您對我的信任也不及曾參的母親對曾參的信任,另外,懷疑我的人也遠遠不止三個,我怕您哪天聽信了對我的誹謗之言也會像曾參的母親一樣丟下機杼!”這是三重對比,“曾參殺人”的典故也來源于這里。
秦王覺得甘茂說得有理,給甘茂簽署了一張信任狀,聲明永遠不會懷疑甘茂。后來甘茂戰(zhàn)事不利,樗里子在秦王面前大進讒言,這時甘茂向秦王說起信任狀的事情,才得以順利完成進攻。
《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還記載了甘茂的孫子甘羅的事跡。
甘羅十二歲時就學會了祖父的說服術,利用雙重對比法說服了呂不韋都沒說動的人。
呂不韋想派張?zhí)迫パ鄧瑥執(zhí)齐S便找個借口就拒絕了,呂不韋也沒有強迫他,但是很不高興。甘羅自告奮勇去找張?zhí)啤?/p>
甘羅開門見山地說:“您覺得自己的功勞和白起比,誰大?”
張?zhí)普f:“實事求是地說,我的功勞沒有白起大。”
甘羅又說:“您覺得范雎和呂不韋,哪個更專橫?”
張?zhí)葡肓讼?,回答?ldquo;范雎沒有呂不韋專橫。”
甘羅想確認一下張?zhí)普娴目紤]明白了,說:“您確實清楚范雎沒有呂不韋專橫?”
張?zhí)苹卮穑?ldquo;清楚。”
甘羅點出了要害:“當年功勞更大的白起不聽范雎的話,馬上被處死了;今天,更加專橫的呂不韋命令功勞較小的您去燕國,您還不去,我不知道您會死在哪里!”
張?zhí)浦懒耸聭B(tài)的嚴重,馬上答應去燕國,說完立刻就開始準備啟程。
不久,秦王“封甘羅以為上卿,復以始甘茂田宅賜之。”上卿是最尊貴的大臣,民間流傳的“甘羅十二為宰相”還是有一定歷史依據(jù)的。
古代文學作品中,運用“二重對比說服法”的例子也不鮮見。
例如,《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就寫了這樣一件事。
孫權想令呂蒙和孫皎共同領兵去攻取荊州,這位孫皎是誰呢?他是孫權的叔父孫靜的兒子。
呂蒙這樣回應孫權的提議:“主公若以蒙可用則獨用蒙;若以叔明(孫皎字叔明)可用則獨用叔明。豈不聞昔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事雖決于瑜,然普自以舊臣而居瑜下,頗不相睦;后因見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親勝于普,恐未必能相濟也。”
意思就是:您應該單獨任用我和孫皎之中的任何一個人領兵,以免互相牽制。以前周瑜、程普共同領兵,相處非常不融洽,現(xiàn)在呢,我呂蒙的才能比不上周瑜,但是孫皎和您的關系比程普跟您更親,如果我和他共同領兵,肯定更難合作愉快。
呂蒙拿自己和周瑜比,拿孫皎和程普比,孫權聽后馬上改變了主意,書中寫道:“(孫)權大悟,遂拜呂蒙為大都督,總制江東諸路軍馬;令孫皎在后接應糧草。”呂蒙全權指揮的目的達到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