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超過96%,2億農戶領到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標志著我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為豐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的有效實現形式等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夯實了新一輪土地延包30年的政策基礎。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xiāng)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逐步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2002年頒布的農村土地承包法、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進一步從法律上強化農民土地承包權益保護。為進一步保護農民權益,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要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
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是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的重要形態(tài)。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和本位。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是實現土地承包關系穩(wěn)定的保證,要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真正讓農民吃上“定心丸”。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是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yè)生產經營中居于基礎性地位的重要保障。家庭經營在農業(yè)生產經營中居于基礎性地位,集中體現在農民家庭是集體土地承包經營的法定主體。2014年中央明確提出,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我國從2014年開始啟動整省試點并逐步全面推開,歷時5年在全國2838個縣(市、區(qū))、3.4萬個鄉(xiāng)鎮(zhèn)、55萬多個行政村基本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在基本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礎上,開展“回頭看”,做好收尾工作,妥善化解遺留問題,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發(fā)放至農戶手中。
嚴守政策界限,確保中央精神原原本本落實落地。遵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wěn)定并長久不變的意見》和新修訂的土地承包法,做好政策頂層設計,豐富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的有效實現形式,促進農村土地資源優(yōu)化配置,不斷完善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制度體系。按照“2年擴大試點、3年全面推開”總體思路,全國“一盤棋”梯次推進,夯實了新一輪土地延包30年的政策基礎。從2014年開始,安徽省用3年時間完成了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目前,全省共確權承包地8057.1萬畝,占應確權面積的95.9%,頒發(fā)權證1215.9萬戶,占應確權農戶的98.1%,圓滿完成中央交托的試點任務。四川省放活土地經營權,截至2019年底,土地流轉率和規(guī)模經營率分別比2016年提高6.7個百分點和11.3個百分點,土地經營權融資達105.95億元。
協(xié)調統(tǒng)籌有序,確保經得起歷史檢驗。新時代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堅持把依法維護農民權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中央農辦、農業(yè)農村部會同司法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國家檔案局成立了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協(xié)商重大事宜,制定年度計劃,共同提供經費補助、數據共享、法律支持和檔案管理等基礎保障。同時,指導各地開展“回頭看”,解決了388.7萬承包農戶證書未發(fā)放、1420萬畝土地暫緩確權、322萬戶確權信息不準等問題。
確權做實做細,確保農民有實實在在獲得感。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對耕地保護、糧食生產、結構調整、金融服務、農民權益保護等都具有重要意義。農業(yè)農村部門印發(fā)數據庫建設技術指南,完成了2838個縣級成果匯交、質檢?,F在,全國信息應用平臺已初步建成并實現數據匯總、業(yè)務管理、成果應用等功能。指導各地利用信息平臺,方便農民和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查詢,精準發(fā)放財政補貼,并配合金融機構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讓農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作為首批整省推進試點省份,山東省先行先試、周密安排,目前確權土地面積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98.1%。據了解,截至2018年底,31個省份全部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檔案驗收。按照“一戶一檔”原則,縣、鄉(xiāng)、村三個層級全面收集、整理各類檔案,為農村承包地確權工作留下了完整、準確的歷史記錄。
開展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可以更好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項承包權益;進城農戶可以更放心地流轉土地經營權,促進農村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優(yōu)化配置;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也可以放心增加投入,改良土壤,完善農田基礎設施,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同時,確權成果已在土地經營權融資擔保、農業(yè)保險、農業(yè)補貼、鄉(xiāng)村產業(yè)規(guī)劃編制等領域得到初步應用,為促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yè)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