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王東京教授的著作《經濟學講義》(中信出版社出版,簡稱《講義》),酣暢淋漓,闡揚盡致,不忍釋卷。我讀過作者不少論著,幾年前在中央黨校學習時也聽過他講課。王東京教授無論講課還是寫作,皆深入淺出,思想深邃而又通俗易懂。這本《講義》是作者數(shù)十年學術研究之積淀,是作為一位經濟學家持續(xù)研究與思考的心力之作?!吨v義》的最大特點是系統(tǒng)性強,表達精準。不僅將經濟學的理論原理講得十分透徹,而且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為指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將自亞當·斯密以來的經濟理論做了梳理和整合,可以說是對經濟學的歷史流變做了一次全景式呈現(xiàn)。不僅如此,與目前流行的經濟學教科書相比,這本書無論在結構體系還是闡釋方式上,都有作者自己的創(chuàng)新。
從結構體系看,《講義》按照“三個假設、三個原理、三個方法”構造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時下,大多數(shù)經濟學教材及研究皆分為微觀與宏觀兩部分。微觀主要講需求與供給、消費者與生產者行為、產品市場與要素市場;宏觀則先講國民收入、就業(yè)、通脹等經濟變量,再介紹一些宏觀經濟模型。此結構的問題是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本是一體,若人為地將微觀與宏觀分開,往往讓人感覺是“兩張皮”。
作者在《講義》開篇就告訴讀者,“三大假設”是做經濟學分析的邏輯前提,然后再分別講解經濟學的三大原理,并借助三大分析方法,逐步將分析對象從一“人”擴展到兩“人”(生產者和消費者),再擴展到三“人”(要素所有者)和四“人”(政府),最后再擴展到了五“人”(國外部門)。這樣以微觀為基礎,從個體推導到群體,從微觀推導到宏觀,讓宏觀分析具有了堅實的微觀基礎,從而使宏觀與微觀融為一體。
在探討相關的經濟政策或經濟現(xiàn)象時,《講義》不僅講清楚了“是什么”,還重點講了“為什么”。比如,對利率是否可以成為政策工具,時下經濟學界見解紛呈,如果只是簡單羅列各種觀點,讀者很難辨別是非。而《講義》并不只是梳理觀點,還做了引導性的分析,讓讀者判別孰是孰非。通過這樣的講解闡釋,不僅告訴了讀者經濟學原理是什么,還讓讀者懂得為什么是這樣的邏輯,做到了知其然,也做到了知其所以然。
經濟學是經世致用之學。為此,《講義》在介紹每一個經濟學原理時,都對“怎么用”做了示范。作者選取了大量的國內案例,用中國故事講清楚理論原理,并通過條分縷析,向讀者演示如何運用經濟學思維解決各種現(xiàn)實難題。比如,經濟學強調觀察人的行為要從邊際上看,可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的具體數(shù)據(jù)事前不可預知,那么怎樣用邊際分析推斷其行為呢?于是作者用兩家企業(yè)做演示,讓讀者明白“邊際分析”其實是經濟學的一種思維方法。
再比如,在講到“供求原理”時,為了給讀者講清楚價格如何調節(jié)供求,作者選取了“價格歧視”“逆選擇”“地價與房價”等諸多有趣的案例,深入淺出地指出,企業(yè)采用“價格歧視”對消費者也有利,可收到“一舉三得”的效果;市場所以出現(xiàn)“逆選擇”,并不是因為信息不對稱,而是因為價格被鎖定;近些年國內房價高企,并不是地價推高房價,而是由于供求結構失衡,導致房價拉高了地價。
本書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專業(yè)性很強的理論,讓非專業(yè)人士讀來不覺得深,專業(yè)人士讀來也不覺得淺,足見作者具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極強的化繁就簡的能力。不管讀者之前是否學過經濟學,讀他這本《講義》,不僅不會有閱讀困難,還能在不知不覺中醍醐灌頂、頓開茅塞。
(作者:劉尚希,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