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底都有自己想要努力成為的形象,與其稱之為“偶像”,不如稱之為“榜樣”。越是“人人都有麥克風”,越需要激發(fā)主流價值的力量。這份思想觀念的引領,這份主流價值的塑造,很多時候就體現(xiàn)在一個個榜樣身上,體現(xiàn)在人們對待榜樣的態(tài)度上。
在近日舉行的全球頂尖科學家大會上,鐘南山院士作主題發(fā)言并特別講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相信青年人會以很多科學家,包括這次參會的科學家為偶像。但是我們成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這番感言隨即在輿論場中引發(fā)熱議,網(wǎng)友紛紛感慨“受教”。
當下社會,偶像可謂自帶流量的熱詞,常年霸榜社交媒體熱搜,圍繞于此的話題和爭議不斷。既有如此熱度,那么究竟何為偶像?現(xiàn)在一些人特別是年輕人,張口閉口“偶像”,可說來說去無非是“明星愛豆”“鮮肉小花”那套。而為了追逐這些偶像,有人砸錢打榜、有人登機圍堵、有人互罵互撕,所謂偶像光環(huán)下的無知盲從,已經(jīng)成為一種不能忽視的社會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鐘南山院士呼吁“消除對偶像的盲從”,是對年輕人的必要提醒。
“長大后我將成為你”,很多人喜歡用這句話寄托自己的理想期許。這個“你”,是個人的選擇,更是社會主流價值的呈現(xiàn)。疫情當前,兒女學著父輩的樣子,白衣執(zhí)甲、星夜逆行;洪水肆虐,當年在地震中被解放軍救下的孩子們身著軍綠,守護家鄉(xiāng);大山深處,學成歸來的大學生毅然扎根,感念師恩,續(xù)寫燭光??梢哉f,每個人的心底都有自己想要努力成為的形象,與其稱之為“偶像”,不如稱之為“榜樣”。“兩彈元勛”鄧稼先、“草帽書記”楊善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溯新中國70多年發(fā)展長卷,一代代堅守者、奉獻者和犧牲者撐起了共和國的脊梁,也激勵引領著無數(shù)后輩緊隨他們的步伐接力奮斗,這些榜樣所閃耀的光芒,照亮的是一個大國筑夢圓夢的歷史征程。
今天的中國,利益多元、觀念多樣、表達多變,凝聚共識、找到“最大公約數(shù)”變得更為重要,越是“人人都有麥克風”,越需要激發(fā)主流價值的力量。這份思想觀念的引領,這份主流價值的塑造,很多時候就體現(xiàn)在一個個榜樣身上,體現(xiàn)在人們對待榜樣的態(tài)度上。正是對榜樣的堅信,“別人不相信生活中有焦裕祿、孔繁森這樣的人,但我相信”,塑造了“新時期廣大黨員干部的楷模”牛玉儒;正是對榜樣的效仿,“雷鋒以前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寫就了“當代雷鋒”郭明義飽滿的人生。學習榜樣,不是盲目的偶像崇拜,不是為了娛樂感官、宣泄情緒、做一些鶯鶯燕燕無病呻吟的白日夢,而是要去關注那些大寫的人生,像榜樣一樣去創(chuàng)造價值,實現(xiàn)價值,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不可諱言,曾有一個時期,“榜樣”更多停留在官方話語體系中,沒有獲得足夠的社會資源和公眾關注,有一些人甚至諱言榜樣、拒絕崇高。不少年輕人對“愛豆”的一切爛熟于胸,卻對國之棟梁不識幾個。這里頭,固然有個人視野過窄、精神虛無的因素,但對榜樣整體關注不多、解讀不夠,恐怕也是重要原因。近些年來,從頒發(fā)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到表彰“道德模范”、褒揚“最美奮斗者”,從國家到地方,主流的聲音正在凝聚,對榜樣的宣揚力度正在增加,全社會對榜樣的推崇、對勞動的尊重、對奉獻的尊崇正在提升,這無疑是個積極現(xiàn)象。
榜樣是學出來的、人生是干出來的。今天的中國已站上新的歷史發(fā)展起點,機遇和挑戰(zhàn)都有很大變化,繼續(xù)向著偉大夢想邁進,少不了涉險灘、啃硬骨頭。凝心定神、見賢思齊,讓主流價值成為看得見的哲理,讓榜樣成為最閃耀的“頂流”,這個時代才更有腳踏實地的蓬勃朝氣,才能書寫更加光明燦爛的未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