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日報客戶端刊發(fā)消息,有基層干部反映,一周要開16個會,甚至同一時間有兩個會要參加,分身乏術;而對于一些確實需要通過會議研究部署的工作,卻只是泛泛表態(tài),講意義多、談措施少,或者僅簡單分配任務,對基層不進行具體指導。這樣以會議落實會議,最后工作沒有落實。
會議是推動工作的重要手段,通過會議傳達上級精神、研究部署具體工作、拿出落實措施,非常有必要。然而,一周要開16個會,干部忙于各種會議,顯然已成為基層干部的負擔,給基層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擾。文山會海為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所深惡痛絕。
近年來,中央三令五申精文簡會,頻繁開會發(fā)文的情況得到很大改善,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文山會海為什么仍有市場?這個痼疾雖整治多年,狀況雖有所遏制但沒有根除,甚至出現(xiàn)新的變種。自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因疫情防控,面對面開會的機會少了,以視頻會議為主要形式的“云會議”卻多了,有些地方和單位出現(xiàn)了文山會海借“云”反彈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一是少數(shù)領導干部患上了會議依賴癥,感到不開會、不發(fā)文,似乎就對工作不重視,有的甚至把開會、發(fā)文等同于抓落實;二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尚有待進一步推進,政府“瘦身”還不到位,管理的事務過多導致會議過多甚至泛濫;三是制度建設不規(guī)范,對各種文件的發(fā)放及會議的召開缺乏科學、剛性的制度規(guī)范和約束。深挖文山會海的根子,還是在于一些領導干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思想作祟,始終沒有擺脫以會議落實會議的慣性思維。
“不開應景造勢、不解決問題的會議,做到真減負、減真負”, 近期中辦印發(fā)的《持續(xù)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 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再次對防止文山會海反彈回潮、提高會議質量提出明確要求。
治理文山會海頑疾,要嚴格制度,更要嚴肅問責,切實把會議負擔減下來。除了要不折不扣落實中央精文簡會的各項規(guī)定和精神外,還要加大監(jiān)督管理力度,嚴把會議數(shù)量關、質量關。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電子政務效能,推動文山會海治理制度化,倡導開短會、講短話。要大力治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大興求真務實之風。跳出會海,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的落實上,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到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調研和解決實際問題上來,腳踏實地為群眾多辦實事好事。領導干部要從自身做起,帶頭摒棄文山會海,把深入基層解決實際問題的成效作為考核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和使用干部的基本依據(jù),給基層干部留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干實事解難題。
今年是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決勝之年,任務繁重,時不我待,加之疫情影響,廣大干部工作非常緊張忙碌。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讓冗余會議少些再少些,會議短些再短些,這樣才能把更多時間投入到為民辦實事之中,把更多精力留給推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