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從文明的進化看現代科學體系的建立
怎么才能更好地發(fā)展科學?我這里有一個提法,就是要從文明進化的角度來看現代科學體制的意義?,F代科學體制的出現,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分岔點”。這個“分岔點”意味著建立起現代科學體制的國家逐漸變成所謂的現代國家,而沒有建立起現代科學體制的國家依然是傳統的國家。傳統的國家再強大,但它和現代國家相比,存在著所謂的代際差異。這就是為什么在明清時我國的經濟總量雖然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經濟體量遠比那些歐洲的小國要大得多,但是在和這些國家對抗的時候,依然是敗得一塌糊涂。
那現代科學體制究竟有什么特點?我認為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從個人性的知識生產轉變成合作的、社會化的知識生產。比如,老農在農田里種莊稼,他會獲得關于農作物生長的一些經驗知識。但是,這是一種個人性的知識生產。又如,像華佗、李時珍等名醫(yī),他們的經驗很豐富,而這些都是個人對于知識的積累。今天,知識生產轉變成了合作的、社會化的知識生產。
第二,從業(yè)余性的知識生產轉變成專業(yè)的、職業(yè)化的知識生產。這里面會有很多的專業(yè)訓練,有更豐富的基礎知識、專業(yè)技能等方面的積累,從而形成科學知識生產體系。
第三,從經驗型的知識生產轉變成設計的、實驗型的知識生產。
那對于做出了重要貢獻的科學家怎么獎勵?比如,社會將非常尊敬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給予他們的物質回報會非常高。我覺得這就是一個社會體制。這種社會體制的建立,使得我們開始走向社會化的知識生產模式,形成一些基礎研究的機構、工業(yè)實驗室等。
現代科學體制的建立是一項對人類社會影響極大的社會發(fā)明,這項社會發(fā)明有以下重要特點:
第一,開放與共享。這個制度設計充分利用了科學知識的開放性和共享性,使得個人智慧變成集體智慧,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積累性進步。
第二,質量與控制。什么是可靠的知識?如何獲得可靠的知識?這些非常重要。知識變成了公共產品,科學家因為生產了這個公共產品而獲得社會的尊重和物質回報。
第三,首創(chuàng)與激勵。
我們注意到,建立起這種社會建制需要社會的“整體性進步”。
我認為,社會的“整體性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思想的現代化。建立科學體制是人類文明進化的方向,而不是地區(qū)性的文化特征。
第二,科學精神。不僅科學家而且整個社會都需要有理性懷疑、求實求真的態(tài)度。就像老一輩革命家陳云所講的“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這也和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一脈相承的。
第三,社會制度。建立促進科學進步、實現科學價值的激勵和保障制度。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