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黃昏的武漢,烈日余威猶在。
沒等大街小巷的餐館亮起招牌,代駕司機周斌就推著電動車,早早守候在餐館附近開始接單。
“今天七夕,酒后找代駕的會比平時多。”他說。
周斌今年50歲,做過道路救援,是一位駕齡20多年的老司機。2015年,他轉行做滴滴代駕。
4年來,他接了8793個訂單,超過很多比他更身強力壯的年輕代駕。
“為什么這么拼?”總有顧客這樣問。
“要賺錢??!”周斌笑著回答。
聽上去很簡單的回答、看起來職業(yè)性的微笑,背后藏著一個真實又淳樸的心愿。
4年來,周斌漸漸習慣了“晝伏夜出”的代駕工作。每當夜幕低垂,華燈初上,周斌就穿上工作服,推著電動車守候在飯店、酒吧門口等候車主下單。
在武昌區(qū)沙湖路“好吃一條街”,周斌接到了當天的首單。他先是打電話詳細詢問了下單客人所在位置,掛掉電話后趕忙找到餐館,耐心等候在門口。
過了10多分鐘,餐館里走出三五個人,有的喝醉了,步態(tài)踉蹌被同伴攙扶著。周斌上前確認訂單后,在車主指引下找到了停在路邊的車輛。
他迅速把電動車折疊收好裝進后備廂,小心翼翼給駕駛座位套上防塵罩,隨后坐進駕駛室等待出發(fā)。一連串動作非常熟練、利落。
“代駕是體力活,也是技術活。”周斌說:“比如,溝通時,和客人說話要委婉,遇到問題要多交流;空閑時,要多想想,總結經驗,尋找出單多的地段及高峰時間點;如果在某個地方等待時間較長沒有接單,就要考慮換地方……”
談到為何選擇做代駕,周斌說:“其實是被生活所迫,炒股虧了很多錢,為了買房又找人借了30萬元。當時家里小孩還在讀大學,還款壓力特別大。”
嫻熟的駕駛技術和用心的服務不僅換來了顧客好評,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同時也讓周斌在代駕過程中結交了很多朋友。
“最多時一天能接10多個訂單,月收入平均1萬元,今年年底前就能把欠款還清。”周斌笑著說。
其實,在周斌的眼里,有些事比“掙錢”更重要。
2018年,他在接單送客途中發(fā)現顧客醉酒嚴重,果斷送醫(yī)急救,并聯系家屬。他在醫(yī)院守候了2個多小時,直至家屬趕到,他才默默離開。“當時沒想太多,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周斌說,自己能安心做代駕,離不開妻子一直以來的支持。妻子身體不太好,為家庭付出了很多,卻很少抱怨。
“結婚20多年,沒過過一次七夕節(jié)。等攢夠了錢,想帶她出國旅游。只要她開心,我辛苦一點沒關系。”說著說著,周斌開心地笑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