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一個廣闊的世界,我今天講座的主題是以科學閱讀為主,但不限于科學。我們不能僅就科學論科學,科學與社會、經濟、文化等息息相關,同時科學本身也是文化的一方面。我特別贊同要提高公眾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我認為,一部好的科普作品往往超越了科學的范疇,在介紹科學知識的同時,能夠引發(fā)人們對于周邊的世界、對于自然包括對于我們自身的思考。
讀書既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又是一種滋養(yǎng)心靈、高貴優(yōu)雅的人生姿態(tài)。如一位學者所言,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有的書,隨便翻翻,淺嘗輒止,足矣;有的書,經久耐讀,愈品愈香,回味悠長??赡芏嗄暌院螅覀儠叵肫?,在人生中遇到某些困惑、受到某些挫折時,曾經有一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我大學時代曾經有一段時間不太開心。假期回家以后,我買了一本叫《人人都能成功》的書,書中有一個故事讓我看后心情立即好了起來。這個故事中,有一位家長把世界地圖撕碎之后,讓幾個孩子把它們重新組合起來,看誰組合得快。其中一個孩子開始的時候猶豫了一下,最后很快就把世界地圖拼了出來。這位家長問這個孩子怎么那么快就拼出來了,小孩說自己發(fā)現(xiàn)了一個訣竅,世界地圖的背后是一個人像,反過來把人像拼好了,世界地圖也就拼好了。作者想通過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人的世界是怎么樣的,他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故事特別觸動我,讓我醒悟到自己遇到的困難可能與自己的想法出現(xiàn)問題有關。一個人生活中的陰影,很大程度上是自身造成的,因為每個站在陽光下的人都有陰影。所以,我后來遇到事情,包括與同事、朋友產生分歧、矛盾的時候,也經常檢討自己,看是否是自己的問題。我就是通過閱讀改變心態(tài)和思維方式的典型例子。所以,我們曾經看過的某本書,也許會成為自己人生的坐標和精神的向導。

這幅畫是18世紀法國畫家弗拉戈納爾的《讀書的少女》,畫中的模特是畫家妻子的妹妹。這位女士看的是“小說”。在那個時代,巴黎能讀數的人還很少,名為“小說”的新流行讀物直到18世紀才出現(xiàn)。在此之前,讀書指的仍是閱讀《圣經》。以拿著書本走路、專心讀書等方式炫耀知識水準的高尚,成為當時的一種風尚。
古希臘先哲已開始探求世界是如何從混沌走向有序的答案。其中有一位先哲——泰勒斯,他不像亞里士多德、柏拉圖那樣有名,但我們一般把他認為是第一個進行哲學思考或具有哲學思維的人。按照柏拉圖有點調侃的說法,泰勒斯和他的哲學以不問世事著稱。據說有一個女仆曾嘲笑過泰勒斯,說他在觀察星星的時候,一直抬頭仰望,竟一下子掉到了井里。這說明他急于知道天上的事情,卻顧不到背后甚至腳跟前的事情。而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對于失誤原因的探尋是泰勒斯開始的。他關心的不是事物,而是事物的本質;他想要探究事物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山岳、動物和植物、風和星辰、人類與其所作所為及其思想等世上形形色色的事物究竟是怎么回事,所有這一切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學》中也講了一個故事:人民指責他(泰勒斯)的貧困,認為這就說明了哲學是無用的。據這個故事說,泰勒斯由于精通天象,所以還在冬天的時候就知道來年的橄欖會大豐收;于是,他以自己僅有的一點錢作為押金,租用丘斯和米利都的全部橄欖榨油器。由于當時沒人跟他爭價,他的租價很低。到了收獲的時節(jié),突然間需要許多榨油器,于是他賺了一大筆錢。這樣,泰勒斯就向世界證明了,只要哲學家們愿意,就很容易發(fā)財致富,但他們的雄心卻是屬于另外一種。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著作《歷史》中則提到這樣一個傳奇事件:美索不達米亞的兩個部族呂底亞人和米堤亞人連續(xù)打了五年惡仗,未見勝負。泰勒斯預先知道將會有日食發(fā)生,便警告雙方說上天反對戰(zhàn)爭,如果不停戰(zhàn),某一天他們的光明就會被奪走。在雙方交戰(zhàn)第六年的某一天,忽然間天昏地暗、黑夜驟臨。戰(zhàn)士們大為驚恐,認定這是上天發(fā)出的譴告,于是紛紛拋下武器,停戰(zhàn)議和。這次出人意料地消除了一場戰(zhàn)爭的日食,據考證發(fā)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午后??戳诉@段歷史我非常驚訝,因為這位距我們兩千多年的先哲,已經具有了預言日食的本事。
泰勒斯能夠根據觀察和簡單的推理來進行推測,而不愿接受任何與眾神有關或與自然無關的答案。他依靠地震、日食等異常自然現(xiàn)象,尋求的是普適的、一般性的解釋,而不是個別情形,這就播下了西方科學的種子。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對泰勒斯有一個評價:雖然泰勒斯的科學和哲學思想都很粗糙,但他卻能夠激發(fā)思想與觀察。他探索的是一些普遍的、本質的事物,而不是特定的、偶然的事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今天所了解的哲學和科學都是從此開始的。

上圖兩個16世紀時制作的木刻,顯示了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的洞見。今天人們都知道月亮、太陽等天體都是圓的,地球也是圓的,可是我們的先祖卻認為“天圓地方”。而亞里士多德只用了一個很簡單的現(xiàn)象就論證了地球的形狀:發(fā)生月食時,地球投在月球面上的陰影總是圓形的,這表明地球是球形的,而不是三角形、方形等其他的形體。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