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處于戰(zhàn)疫非常時期已有數日。多措并舉之下,市場供應充足、價格平穩(wěn),市民普遍發(fā)現,實在用不著搶菜囤菜。
“米袋子”“菜籃子”關系千家萬戶。眼下疫情形勢突變,又牽涉到北京最大的農產品集散地,人們關注物資供應問題是必然的。但必須看到,夏季蔬果本就豐富,北京在物資供應、應急保障方面早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機制,此次又第一時間采取有力行動——關停新發(fā)地市場,同時劃出指定區(qū)域保證交易;實行“點對點”補貨機制,確保市場、超市、便利店不缺貨;提前預判形勢,加大蔬果外埠進貨量……一攬子保供穩(wěn)價舉措,以實際效果回應訴求、紓解焦慮,釋放出強烈信號:不用囤,沒必要。
無論中外,每逢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或遇暴雨大雪等氣象災害,恐慌性囤貨的現象都會不同程度出現。所囤之物,從鹽到醋,從板藍根到雙黃連,從衛(wèi)生紙到方便面,不一而足。從心理學上分析,恐慌性購買是“一種應對恐懼和不確定性的心理機制,一種通過采取行動對局勢進行某種控制的方式”。我們雖然可以理解許多人通過購買行動增強控制感,但這終究還是情緒大于理性。很多時候,市場本不缺貨,但在流言蜚語、從眾心理裹挾的“雪球效應”下,也可能出現“越恐慌,越囤購,越顯短缺,越恐慌”的惡性循環(huán),結果給物資供應、社會秩序帶來無謂的壓力,甚至造成次生公共事件。
事實是最好的撫慰劑,穩(wěn)定市場,就能穩(wěn)定情緒、穩(wěn)定人心。著眼于此,政府部門應當想方設法保供穩(wěn)價、保障民生,同時打擊非法囤積、哄抬價格等行為,保持關鍵信息的公開透明。猶記這個春節(jié)期間,也曾出現短暫的“囤菜潮”,有超市溫馨提示:“蔬菜不缺,但是你一搶就缺了,我們只好成倍調貨……過幾天,菜囤多了吃不完壞了,進貨太多賣不掉爛了。我們不要相互折磨好不好?”這份真誠勸告瞬間走紅網絡,也提供了一次良好的信息發(fā)布示范。既要“會干”也要“能說”,只要人們看到物資供應不斷、品質不減、價位不漲,持續(xù)接收正面信息,恐慌自然煙消云散。
告別恐慌性囤貨,需要政府下功夫,也需要“你我他”具備理性思維。這些年,我們遇到的大事不少,但都平穩(wěn)度過。眼見一次次恐慌性囤貨成了段子、交了“智商稅”,為何下一次依然如是?根本還在于對形勢缺乏科學判斷。對于所置身的社會,包括物資供應、醫(yī)療水平、治理能力等方面,我們應有清醒客觀的認識;對于所經歷的事件,包括嚴重程度、發(fā)展階段、影響范圍也要相信權威的信息。具體而言,究竟物資有無短缺、藥品有無效用,朋友圈的帖子說了不算,不明來源的小道消息更不能信。
越是特殊時期,越要保持冷靜。相信所在之城、相信身處之國,接收權威信息、作出理性判斷,不信謠傳謠、不添堵增負,就是在為戰(zhàn)疫勝局貢獻力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