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的抗疫方案好不好,歸根結底要拿成效說話,要交由國民評判。中國的抗疫方案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國家以堅定行動兌現自己對人民的承諾,這給國民帶來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又豈是金錢能夠衡量的?
近期,國內疫情出現局部反彈,相關處置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鐘南山院士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在強有力的監(jiān)管和防控下,有信心在一個月內控制本輪疫情。此外,相較于感染后再治療,中國采取的“零傳播政策”并非成本過高,而是一種低成本的做法。
人類與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已近兩年。世衛(wèi)組織統(tǒng)計顯示,目前全球新冠死亡病例累計已超500萬例,其中疫情最嚴重的美國死亡病例超75萬例。這場“二戰(zhàn)以來最大的全球性危機”,對人類生命健康造成了驚人傷害,將世界經濟推入漫長冬季,同時暴露出人類社會不公、貧富差距、紛爭撕裂等諸多問題。有專家指出,500萬人死亡的黑色里程碑實際上“很早以前”就過了,一個關鍵指標是部分國家的“額外死亡”人數大幅上升。尤其是在不發(fā)達國家,新冠死亡數據被大大低估了。面對最新數據,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發(fā)表聲明,表示“這一毀滅性的里程碑提醒我們,世界上大部分地區(qū)都失敗了”“我們正在辜負世界上很多人,這是全球的恥辱”。
而在這場全球抗疫阻擊戰(zhàn)中,中國自始至終的積極姿態(tài)又顯得尤為不同。與一些國家政策拉鋸、舉措反復相比,中國堅決“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與一些國家“躺平棄療”、宣揚群體免疫相比,中國堅持“快速反應、及時處置、精準檢測、動態(tài)清零”;與一些國家富人優(yōu)先、選擇性救治相比,中國從來“一個人都不拋棄、不放棄”;與一些國家“政客說了算,科學靠邊站”相比,中國秉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正是依靠這樣積極主動的抗疫策略、科學有力的防控方案,遭到疫情突襲的中國率先突圍、擺脫泥沼,并在世界疫情惡化起伏、輸入壓力持續(xù)加大的情況下,實現了國內疫情長期可防可控。
積極主動的抗疫策略,當然需要付出對應成本,這既包括顯性的人力物力投入,也包含全社會疫情防控的運行成本。曾有人做過統(tǒng)計,疫情發(fā)生后的一個多月時間,全國各級財政安排的防控投入已逾一千億元,而常態(tài)化防控階段,一座千萬級人口城市僅全員核酸檢測一項的花費就要達到數億元。因此,對于中國積極抗疫、動態(tài)清零政策,西方媒體以及國內一些人始終聒噪不休。比如,武漢封城停工停產,他們就質疑種種限制“給人們的生活與自由帶來了巨大損失”;再如疫情反復而進行大規(guī)模核酸檢測,他們就嘲諷“耗費巨大、沒有必要”……這些負面聲音與中國的抗疫歷程始終相伴,核心就是要求“算賬”,就是認為“中國方案”不夠劃算、不可持續(xù)。
那么,一個國家,到底需不需要積極抗疫,應不應該盡全力保障國民生命健康安全?或許,在那些以資本邏輯運行的國家,這的確是道選擇題,國民生命和經濟成本,是可以也必須拿到天平兩端去權衡取舍的。但在中國這個以人民福祉為最大目標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這個關鍵時刻一貫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的國家,積極抗疫、全力以赴從來就不是一道選擇題。試想,14億人的中國,尚有大面積不發(fā)達地區(qū)的中國,如果“躺平”,將付出多少生命的代價?以舉國之力堅決抗疫,治療費用納入醫(yī)保,輕癥重癥應收盡收;疫苗研發(fā)五線并進,全民接種“不掏一分錢”……國家以堅定行動兌現自己對人民的承諾,這給國民帶來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又豈是金錢能夠衡量的?西方媒體言必“人權”,這點道理真的不懂嗎?
即便單算經濟賬,中國真的“虧了”嗎?與防控時緊時松、策略來回變動相比,一以貫之的積極防控無疑給國內外都帶來了更加穩(wěn)定的心理預期。中國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早早恢復如常,經濟復蘇步伐平穩(wěn),又反過來支撐著中國的積極防控。與此同時,中國的穩(wěn)定也為世界持續(xù)注入希望。最直接的一點,在全球經濟普遍陷入衰退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完美V型復蘇”,幫助很多國家避免了本會更加嚴峻的情況。那些熱衷唱衰中國者不知是否看到,剛剛開幕的進博會熱鬧非凡,國別、企業(yè)數均超過上屆,持續(xù)擴容的朋友圈釋放“看好中國”的強烈信號。疫情防控與社會發(fā)展從來不是“有你沒我”而是“一體兩面”,全球市場早就“用腳投票”,這也是中國防疫政策在宏觀損益表中其實更加低成本、可持續(xù)的生動注腳。
一國的抗疫方案好不好,歸根結底要拿成效說話,要交由國民評判。中國的抗疫方案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對這一點,所有人心里同樣有一本賬。抗疫至今,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場景反復在網上刷屏,許多國人感慨“有幸生在華夏”“我們都在享‘為人民服務’的福”……廣大國民對于腳下這片熱土更加熱愛,對于集體主義的理解、對于同舟共濟的認識、對于中國體制的認同,都愈加深刻。在這樣篤定的信念面前,那些充滿酸味的噪音雜音,那些費心羅織的話語陷阱,是多么蒼白無力。
時光荏苒,人類與新冠病毒的對壘還在繼續(xù)。但中國這個歷經風雨而生生不息的國度,顯然有了更強的信心和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中國一定能鞏固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早日迎來風吹“疫”散的美好時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