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澄清對列寧黨內民主思想的認識誤區(qū)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2020-04】澄清對列寧黨內民主思想的認識誤區(qū)

[中圖分類號]A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29-1445(2020)04-0034-04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是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內在機理和制度保障。作為開啟馬克思主義政黨執(zhí)政的第一人,列寧在領導俄共(布)進行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中,形成了系統(tǒng)完備的黨內民主思想。列寧的黨內民主思想在得到學術界深入闡釋的同時,也存在一些認識誤區(qū):一是否定列寧黨內民主思想中的“民主元素”,指出列寧強調絕對的紀律和強制命令,其代表為“西方列寧學派”;二是認為列寧過于強調黨內民主,而否定或壓制人民民主,其代表為“黨治制論”;三是認為列寧英年早逝,在黨內民主制度建設方面乏善可陳,其代表為“制度學派”。本文試對上述三種認識誤區(qū)逐一澄清。

黨內民主的實施狀況須放在黨組織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中考察,要最大程度地保障黨內民主的實施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俄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政黨,但是黨員分布比較分散,并且在黨內占主導地位的經(jīng)濟派和孟什維克推崇工人運動的自發(fā)性,提倡廣泛的自治和民主原則,黨組織形不成強大的戰(zhàn)斗力。列寧在《怎么辦?》中指出:“在黑暗的專制制度下,在流行由憲兵來進行選擇的情況下,黨組織的‘廣泛民主制’只是一種毫無意思而且有害的兒戲。”他主張必須建立以少數(shù)職業(yè)革命家為核心的無產(chǎn)階級政黨,黨組織內部須貫徹集中制原則。同時,列寧還規(guī)范了實施集中制舉措,如黨員必須加入黨組織、服從黨的決議等。

列寧的集中制思想遭到了盧森堡的批評。盧森堡在《俄國社會民主黨的組織問題》中指出列寧的集中主義是“極端集中主義”,帶來的必然結果是中央委員會成了黨的“真正積極的核心”,廣大黨員和其他黨組織變成“執(zhí)行工具”。面對盧森堡的批評,加上1905年革命爆發(fā)后沙皇宣稱給民眾以自由權利,列寧正式提出了“民主集中制”思想。1906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上,民主集中制正式載入黨章。1907年,沙皇政府發(fā)動六三政變,革命遂告失敗;同年,社會民主工黨在倫敦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未再召開黨的代表會議,民主集中制在實際上未能執(zhí)行。但是,列寧反復重申“一旦有了公開活動的條件就立即向工人政黨的民主組織過渡”。1917年二月革命后,布爾什維克黨實現(xiàn)了由非法政黨向合法政黨的轉變,列寧立即著手恢復黨內民主制度,如推動將黨的各級機關定期實行選舉、定期向黨組織報告工作等載入黨章。

十月革命勝利后,布爾什維克黨面臨實施黨內民主制的良好際遇。但是,白匪叛亂和14國集團的干預使得布爾什維克黨必須把保衛(wèi)蘇維埃政權放在首要位置。列寧對“黨內民主”作了重新界定:一是尊重黨員的各種民主權利,二是黨員對黨組織的各項指令和命令實行無條件執(zhí)行。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布爾什維克黨開始實施戰(zhàn)斗命令制,即“組織上的極端集中制和黨組織的集體機關的緊縮”。1920年春,列寧撰寫了《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批判了小資產(chǎn)階級“左派”要求極端民主化的錯誤思想,強調俄共(布)組織性和紀律性是蘇維埃政權得以鞏固的重要原因。

隨著戰(zhàn)爭的結束和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jīng)濟建設,列寧迅速將“極端集權制”轉向“工人民主制”。1921年黨的十大通過的《關于黨的建設問題》規(guī)定了“在不妨礙直接同反革命勢力作斗爭的條件下毅然決然地實行工人民主制方針”。工人民主制的內容包括一切最重要的問題在未經(jīng)過黨的決議之前必須展開廣泛充分的討論,充分自由地進行黨內批評,集體制定重大決議;用黨內普遍選舉制取代任命制;黨的機關不僅要向上級組織而且也要向下級組織定期報告工作等。

總的來看,列寧關于黨的組織原則經(jīng)歷了黨內集中、民主集中制、黨內民主的發(fā)展歷程。列寧黨內民主思想的演進有兩個特點。第一,列寧否定了抽象意義上的黨內民主,指出黨內民主的實施狀況必須要放在黨組織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中進行分析。正如布爾什維克黨的十大指出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根本否認能找到一種絕對正確的、對革命過程中的一切階段都合適的黨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方法。相反,組織形式和工作方法應當完全取決于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的特點以及由這種環(huán)境直接產(chǎn)生的任務”。第二,盡管面臨各種不同的環(huán)境,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還是依據(jù)條件最大限度地保障黨內民主的實施。最典型的表現(xiàn)是實施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政策時期,仍然正常召開了第七、八、九次代表大會,并且在兩次代表大會之間召開了黨的代表會議;通過了創(chuàng)辦經(jīng)常批評黨的錯誤和在黨內進行一般批評報刊的決議;圍繞是否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進行了充分討論等。

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具有內在一致性,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

列寧高度重視人民民主的踐行。十月革命前夕,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對奪取政權后的人民民主的內容作了闡釋,他強調國家的最高權力應當屬于全部人民代表,人民代表由人民選舉產(chǎn)生并且可以隨時撤換;在社會管理方面,所有的人都參與管理并通過輪流的方式進行;在監(jiān)督方面,所有的人都來推行監(jiān)督和監(jiān)察職能。十月革命爆發(fā)后,列寧提出了“一切政權歸蘇維埃”口號,試圖建立一種巴黎公社式的直接民主的政治模式。但是列寧很快發(fā)現(xiàn),在一個小農(nóng)和文盲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國家里,絕不是人人都能夠馬上參加國家管理的。在這種狀況下,不能通過勞動群眾而只能通過勞動群眾的先進代表(特別是布爾什維克黨)來實行間接管理。若要保證間接管理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就必須讓勞動群眾享有對黨和國家干部的罷免權,全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很快就通過了“選民對其代表有罷免權”的法令。在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時期,人民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凍結。從1921年春開始,人民民主恢復生機和活力。布爾什維克黨采取加強人民民主的舉措有:一是針對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狀況,明確提出要劃分黨和蘇維埃政權的職責,黨主要負責總的領導,要“提高蘇維埃工作人員和蘇維埃機關的責任心和獨立負責精神”;二是將國家重大問題交人民公開討論,對于蘇維埃政權中各級組織和廣大群眾關心的重要問題和與群眾有直接關系的問題,要通過多種形式展開討論,廣泛征求黨員、群眾意見;三是擴大中央委員會的規(guī)模,將其擴大至幾十人至100人,擴充人員主要來自基層的工人代表、農(nóng)民代表和一線黨員,提升民眾直接參與政治決策和國家管理的水平;四是改組工農(nóng)檢察院,通過吸收、輪替等方式把優(yōu)秀的工人、農(nóng)民選拔上來,提高工農(nóng)群眾在檢察院工作人員中的比例。

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國家民主的兩種具體形式:黨內民主是民主原則向政黨組織的延伸和發(fā)展,人民民主是一種國家形態(tài)的民主。列寧指出:“無產(chǎn)階級如果不通過爭取民主的斗爭為社會主義革命作好準備,它就不能實現(xiàn)這個革命;勝利了的社會主義如果不實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可能保持它所取得的勝利。”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的實施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第一,布爾什維克黨是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核心,黨的民主運作對于人民民主的運作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布爾什維克黨的民主運轉在前,人民民主運轉在后,布爾什維克黨黨內民主的成敗得失對人民民主的運轉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另一方面,布爾什維克黨是俄國的執(zhí)政黨,掌握著最重要的行政職位和政治資源,其運轉狀況直接規(guī)范和決定了人民民主的質量。第二,黨員干部在踐行黨內民主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對于人民民主具有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列寧指出,黨員干部在黨內民主生活中樹立民主觀念,培養(yǎng)民主作風,形成民主習慣,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分子,黨員干部將黨內民主作風和良好習慣帶入工作崗位和日常生活中,能夠有效地帶動人民民主的實行。第三,黨內民主克服黨內官僚主義的經(jīng)驗可以為人民民主消除蘇維埃機構的官僚主義提供借鑒。十月革命后,隨著布爾什維克黨成為唯一的執(zhí)政黨和大規(guī)模經(jīng)濟社會建設的開展,官僚主義也在黨內和全社會滋生。列寧時期通過實施黨內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黨內官僚主義的滋生,這對于消除蘇維埃機構的官僚主義具有重要借鑒。

構建完備的黨內民主制度體系,開創(chuàng)偉大的黨內民主時代

作為堅定的黨內民主論者,列寧確立了民主建黨的最高原則并搭建了黨內民主制度的基本框架,構建了完備的黨內民主制度體系,在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史上書寫了燦爛篇章。正如著名政治學家羅伯特•丹尼斯指出的,列寧帶領俄共(布)開創(chuàng)了一個“偉大的黨內民主時代”。

完善黨員權利保障機制。列寧廣泛界定了黨員權利的具體內容,包括對黨內事務的知情權、批評建議權、就黨內重大問題發(fā)表意見權、選舉權、罷免權等。知情權是黨員行使其他各項民主權利的前提和基礎,列寧強調要實現(xiàn)黨務公開,從而維護廣大黨員群眾對黨內事務的知情權。批評建議權是指黨員在政治生活中對黨的機關和黨員干部的錯誤、缺點提出批評和建議,列寧反復強調黨員絕對有權“對黨內生活中各種現(xiàn)象展開自由的、同志式的批評和評論”。黨內重大問題發(fā)表意見權與批評建議權緊密相關,最典型的做法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黨的會議上,持不同意見者可以作副報告,給與會者決策提供一種比較和參考;另一方面,代表大會通過創(chuàng)辦報刊或出版專門文集、爭論專頁,力求能就問題的實質來進行批評。選舉權和罷免權也是黨員行使黨內民主權力的重要內容,黨員在進行選舉或罷免時必須充分體現(xiàn)黨員個人的意志,不得以任何方式改變選舉者或罷免者的意志。

建立黨代表大會年會制度。黨的代表大會是黨的最高權力機關,是民主決策的主要形式,其主要職責為審查、批準或修改黨的綱領和章程;確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選舉產(chǎn)生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聽取和審核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的報告等。列寧非常重視黨代表大會作用的發(fā)揮,每次召開之前都認真遴選代表,對會議的主題、內容、議程等進行充分溝通;黨的代表大會確定每年三四月份召開,實施年會制。在列寧的倡議下,俄共(布)還設立了黨的代表會議,由中央委員會召集各省委員會和各地區(qū)民族委員會的代表組成;黨的代表會議在兩次黨的代表大會之間召開,規(guī)模和職權都比黨的代表大會要小些,是黨員參與民主決策的重要形式。列寧帶領俄共(布)模范地執(zhí)行了黨代表大會年會制和黨的代表會議制,從十月革命勝利到列寧去世間俄共(布)召開了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五次全國代表會議。

加強黨的集體領導制度。列寧強調在決策上由黨的領導集體負責。具體內容包括:第一,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均由領導集體解決,不斷完善集體領導的程序,健全集體領導體制機制,加強集體團結,領袖是領導集體中的普通一員,領袖不能超過領導集體的權力,在投票過程中只享有平等的一票,要遵從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第二,為了防止過分突出個人地位和權力,俄共(布)中央不設主席、副主席等職位;并且建立政治局、組織局和書記處三個機構,分管政治、組織和日常工作,其中,政治局和組織局均不設主席,書記處設幾名書記保持合理的分權制約。第三,堅持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相結合的原則。列寧反復強調“任何時候,在任何情況下,實行集體領導都要明確地規(guī)定每個人對一定事情所負的責任,借口集體領導而無人負責,是最危險的禍害”。

實施黨內監(jiān)督制度。黨內監(jiān)督對黨內民主建設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列寧高度重視黨內監(jiān)督制度建設。在具體舉措方面:第一,充分發(fā)揮黨員的監(jiān)督主體作用。列寧指出,黨內監(jiān)督效果與黨員監(jiān)督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密切相關,要充分運用選舉、質詢、批評與自我批評等手段加強對黨內權力機關的監(jiān)督。第二,推動建立專門的黨內監(jiān)督機構。早在1912年,列寧就推動俄共(布)建立了檢查委員會,專門審查黨的財務和單據(jù)。執(zhí)政后,列寧為防止官僚主義在黨內的蔓延推動建立了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以增強監(jiān)督的效力。第三,高度重視黨內監(jiān)督法規(guī)建設。列寧先后領導制定《監(jiān)察委員會條例》《中央檢查委員會條例》等,并積極運用到工作中,有效地推動了黨內監(jiān)督的效果和法制化建設水平。

(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第二批人文社科拔尖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YWF-19-BJ-W-7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美]羅伯特·丹尼爾斯.革命的良心[M].北京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張樹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穆宏佳,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文法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王梓辰校對:劉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