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詩有詩眼,好文有文魂。就材料而言,文魂就是文稿的思想性。好的材料,能引發(fā)人的思考,激活人的思想,啟迪人的思維,開闊人的思路,如同一個人一樣,不在于顏值有多高,關鍵在于有思想、有內(nèi)涵。正如古人所言:“文章猶舟也,舟之貴賤,不在大小華質,而視其所載者也。”
從現(xiàn)實情況看,很多人在寫材料中有個通病,大多就事論事、見子打子,只談具體工作,不談思想觀點;只作簡單陳述,不作升華提煉;只有干癟軀殼,沒有飽滿血肉,使人聽著昏昏欲睡,讀來味同嚼蠟,如尺水微瀾,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材料的思想性?從內(nèi)容上說,它不是老生常談的一般道理,也不是照抄照轉的官樣文章,更不是人云亦云的空泛議論,而是經(jīng)過深入思考、挖掘提煉,從事物本身開掘出的真知灼見、本質意義、潛在力量;從形式上說,它不是四六駢句的生硬拼湊,不是排比對偶的過多運用,不是大小標題的平仄對仗,而是對事物的透徹分析,對問題的獨到見解,對道理的深刻闡述,對觀點的精準提煉。要增強材料的思想性,可采用以下幾個方法:
一、用哲學思維來打底
說事論理、以言飾文是材料的本質要求。這個“理”就是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就是畫龍之點“睛”、吹糠之見“米”。要想有行文有“理”,首先得打牢哲學功底,把思維方法搞正確,闡述的觀點、作出的結論須立得起、站得住,經(jīng)得起推敲。
要提高個人哲學素養(yǎng),須深鉆細研《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矛盾論》《實踐論》等經(jīng)典哲學著作,尤其要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掌握和運用“發(fā)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tǒng)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lián)系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防止僵化、片面、靜止、孤立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這樣,寫出的材料才有思辨性、說理性、邏輯性,使人信服并能引發(fā)思考、獲得教益。
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文章中多次強調(diào)的“兩山論”,就生動闡述了經(jīng)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保護的關系,鮮明地體現(xiàn)了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思維,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光輝,具有極強的思想性,給人以深刻的啟發(fā)。
二、用權威論述來提神
權威是指使人信從的力量和威望。權威論述則是具有這種力量和威望的組織或個人,就某一事物形成的并經(jīng)過實踐檢驗是正確的認識和觀點。這些論述大都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真理性,因而被大眾所認同和信守,也更具有說服力和號召力。比如,“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 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等等。這些論述言約意豐,字里行間閃耀著思想的光輝,引用得當就會收到以一當十之效。
因此,在公文寫作中,要善于借梯登高、借力打力,學會引用權威論述來闡述、支撐自己的觀點,以此強化對受眾的說服力,使人感到言之有據(jù)、言之有理,進而感到信服。采用這種方法,往往會收到四兩撥千斤之效,使文稿更加神采奕奕、亮眼奪目。
比如,一位領導干部在講話中闡述團結的重要性時這樣說到:毛澤東同志曾經(jīng)強調(diào):“有兩種團結是絕對必要的,一種是黨內(nèi)團結,一種是黨同人民的團結。這些就是戰(zhàn)勝艱難環(huán)境的無價之寶,全黨同志必須珍愛這兩個無價之寶。”
再如,一位領導干部在文章中談到開拓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時這樣寫到:鄧小平同志曾經(jīng)向全黨大聲疾呼:“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還如,一位領導干部在黨課講稿中闡述保持戰(zhàn)略定力時這樣講到:習近平總書記說:“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
三、用名言警句來點睛
晉人陸機在《文賦》中有言:“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其意指行文要把精粹的要句置于關鍵之處,以求得畫龍點睛之效?,F(xiàn)實中常有這種現(xiàn)象:很多人闡述一個觀點、論述一個道理,總是絮絮叨叨,唯恐言之不盡、意之不逮,往往功夫沒少費,到頭來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究其因,除開寫作者的行文功力因素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會名言警句點睛之術。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說的、寫的并經(jīng)過實踐所得出的結論,以及警世的言語。這些經(jīng)歷過時光之河千淘萬漉而留傳下來的珠玉之言,大都是哲人思想的精華、智慧的結晶。如果能在材料中恰當?shù)匾茫粌H能更好地揭示主題、表達觀點,而且能使文稿更有精神、更有風骨,給人以含英咀華之感,進而受到鞭策和鼓舞。
比如,最近被刷屏的衡水中學校長郗會鎖在網(wǎng)絡升旗儀式上的講話這樣講到:契訶夫曾說:“困難與折磨對于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就的將是鋒利的尖刀。”
再如,一位領導干部在黨課講稿中談到信仰時這樣講到:拿破侖曾說:“世界上有兩種武器:一個是劍,一個是思想,最終思想會戰(zhàn)勝劍,思想的原動力在于人的信仰。”
還如,一位領導干部在講話中談到抓落實時這樣說到:比爾·蓋茨有這樣一句話:“一個善于為失敗準備借口的人,無論怎樣去掩飾,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懦夫”。
四、用詩詞典故來增色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富有思想性的詩詞典故不勝枚舉。比如,“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等等。還有那些人人熟知的典故,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yī)”、“濫竽充數(shù)”、“葉公好龍”,等等。這些詩句和典故蘊含著深刻而雋永的哲理,實現(xiàn)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在材料寫作中,如果能巧妙而恰當?shù)匾眠@些詩詞典故,學會用少量的文字表達豐富的思想,就會給人以生動、鮮活的印象,使文稿更加貼切傳神,說服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強。
比如,毛澤東在黨的七大閉幕詞中,巧妙引用 “愚公移山”的典故,既表現(xiàn)出思想浪漫、語言生動、膾炙人口的特色,又表現(xiàn)出思想內(nèi)涵十分豐富的特色,因而流傳至今,仍放射著思想的光芒。
再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先后引用“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等思想性極強的詩句,使人聽后入心入腦、獲益匪淺。
還如,一位領導干部在黨課中這樣講到:“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與什么人在一起很重要。與誰為友,決定了你的層次;與誰為對手,決定了你的水平;與誰同行,決定了你的智慧。這段話巧妙引用“孟母三遷”的典故,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凈化朋友圈的意義,為整篇文稿增色不少。
【公文寫作欄目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