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中,面對外籍人士返京,如何流暢溝通并傳遞溫暖是個重要問題。近日,東城區(qū)社工們通過各種途徑get英語技能,用貼心和耐心架起一道與外籍人士溝通服務的橋梁。
胡同里的翻譯官
穿過小經(jīng)廠胡同,不過兩三分鐘,就來到了東公街6號。這里住著一對外籍夫婦:kendrce是美國人、sione是新西蘭人,最近他們從新西蘭回到了北京。
前一天晚上,夫婦二人在安定門街道外圍點位上做了回京信息登記。當天晚上。分司廳社工姚遠就給他們打電話預約上門登記時間。“外國人非常重視預約制度。”姚遠說,沒有經(jīng)過預約冒昧上門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姚遠曾在英國留學8年,他可以和外籍人士無障礙交流,大家都稱他是胡同里的“翻譯官”。
第二天入戶登記的時候,姚遠手里多了一支體溫計。“他們家中沒有體溫計,我家里正好有一支沒有用過的,就給他們送過來了。”姚遠說,外地或者外籍返京人員都要做好居家觀察14天,每天兩次測量體溫,這樣貼心的服務,對于身處異國他鄉(xiāng)的kendrce和sione來講,仿佛親人一般的溫暖。
做完登記后,姚遠請這對夫婦幫了個忙,“如果身邊有返京的外籍朋友,請麻煩他們與我聯(lián)系。”姚遠說,我們除了要依靠大數(shù)據(jù)、依靠點位登記、電話尋訪,還要依靠群防群治的力量,“外籍人士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自學研發(fā)英文防控寶典
建國門街道“80后”社工趙曉晴,最近醉心研學英文翻譯,因為她所服務的金寶街北社區(qū)有外籍人員返京。雖說日常簡單對話沒問題,但遇到“居家觀察14天”、“每日測量兩次體溫”、“出門戴口罩、回家消毒殺菌”等稍微專業(yè)性的英文,她就有些捉襟見肘。
于是,趙曉晴請教專修對外漢語的表妹,將防控小貼士用軟件翻譯好了,請她幫忙把關。得到專業(yè)人士認可,并經(jīng)過她自己的工作實踐應用驗證后,她把這些英文防控寶典分享到了朋友圈,與同事們共同分享。趕上電話尋訪,趙曉晴習慣將自己的“學習筆記”攤開在桌面上,需要用上那句話,趕緊臨時瞄一眼。
熱情的投入、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樂于分享的精神,收獲了外籍人士的點贊。趙曉晴也為自己勤學英語、學以致用而感到高興。
英國志愿者主動服務
最近,東直門街道東外大街社區(qū)海晟名苑小區(qū)值守點位上,多了一位外籍志愿者,那就是來自英國的江浩。他在中國已經(jīng)生活18年,居住在東直門地區(qū)有5年時間了。
近日,返回小區(qū)的外國人日益增多,他們語速比較快,英語水平有限的社工和社區(qū)志愿者溝通起來捉襟見肘。江浩一直想為社區(qū)做點什么,剛好東外大街社招募外籍志愿者,他主動找到社區(qū)負責人。
社區(qū)負責人介紹,“外籍居民來到小區(qū)后,有的不知道怎么辦理手續(xù),有的不知如何尋求幫助,還有的想代買東西。多虧了江浩的加入,讓我們的值守工作事半功倍”。
同時,隨著境外疫情發(fā)展,為切實提高外籍人員對防疫政策和知識的知曉率、普及率,東城區(qū)外辦還制作1000套中英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知識海報及英、日、韓《溫馨提示》卡片5000張,發(fā)放至各街道及所有社區(qū)。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