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頒發(fā),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一代核潛艇總設(shè)計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兩位科學家獲獎。兩位科學泰斗“俯首甘為孺子牛”,幾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為國家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重量級貢獻,值得追捧,更令人景仰。
學習他們“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奮斗者”情懷。時代的洪流沸騰著每一朵浪花。出生于鄉(xiāng)醫(yī)之家、原本有志從醫(yī)的黃旭華,在目睹祖國山河破碎、生靈涂炭后,毅然重新選擇科技報國,學造船、造潛艇,進而領(lǐng)命白手起家研制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填補我國海基核力量的空白。出生于貧苦農(nóng)家、立志當個鄉(xiāng)村教師的曾慶存也“轉(zhuǎn)業(yè)”了,服從組織安排,學習氣象專業(yè),從事研究當時在國際上興起、中國卻是空白的氣象衛(wèi)星和大氣遙感工作。“國家需求”始終排第一,哪兒需要哪兒扎根,需要什么研究什么,他們從不抱怨和遲疑,始終把祖國的需要放在個人的發(fā)展之上。“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只有跳脫個體的藩籬,與祖國一起奔跑,與時代一同追夢,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
學習他們“恒心如鐵,永不消磁”的“攀登者”精神。登山不易,登頂更難,做一名職業(yè)攀登者很難。34歲的黃旭華“甘做隱姓埋名人”,承受著家人的困惑和不解,面對國外的技術(shù)封鎖、國內(nèi)艱苦的科研條件,僅靠算盤、計算尺、磅秤等簡易工具從零設(shè)計核潛艇,三十載青絲變白發(fā);花甲之年直面極限深潛的生死考驗,92歲時走進《開講啦》激情開講。22歲的曾慶存選擇攻堅世界性難題,不分晝夜演算驗證,三年后首創(chuàng)出“半隱式差分法”數(shù)值預報;用四年“啃”下了應用衛(wèi)星開展大氣紅外遙感的基礎(chǔ)理論問題;耄耋之年仍不忘言傳身教、為國家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攀登者心中沒有峰、只有無盡的山,科學的山峰也沒有高度,正如黃旭華老人所說:“我們的辦法叫騎驢找馬。如果連驢也沒有,那就邁開雙腿也得上路,絕不等待”。勇敢、嚴謹、堅韌,沒有“衡量”和“得失”,惟有奮斗與奉獻,激情滿懷、矢志向上攀登。
學習他們“愛心如炬,摯愛生活”的“追求者”姿態(tài)。“枯燥無味的學問不是好學問”。黃旭華院士酷愛音樂,擅長演奏小提琴、口琴,指揮過大合唱,能演話劇、歌劇,還從一個玩具模型開始解剖,尋找設(shè)計靈感。“詩人院士”曾慶存好詩文、好書法,他寫《帝舜〈南風〉歌考》、用科學知識解讀了中國古典藝術(shù),寫《詠億年前古樹硅化石》、用詩歌展現(xiàn)了科學之美,希望用詩歌的方式來介紹大氣;讀《史記》“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以“述往事,思來者”,選擇逆風行走,出色地完成了兩本巨著《大氣紅外遙測原理》和《數(shù)值天氣預報的數(shù)學物理基礎(chǔ)》。這些“先知卓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說生活是一座冰山,上下互為表里,它的樂趣在于水面之下的神秘。始終飽含赤子之心,用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去享受工作的樂趣,則自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灑脫,兼具“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勤勉。就像曾慶存院士說的那樣,“天欲白,興猶酣,鼓難停,抒不盡,古今中外情”。(責編:張慕琪;校對:趙一頔)
本文鏈接:http://416w.cn/2020/0115/1073670.shtml(轉(zhuǎn)載請保留)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p>
作者單位: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委組織部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