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印華東革命烈士的豐功殊勛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銘印華東革命烈士的豐功殊勛

——華東革命烈士紀念塔碑文敬讀

華東革命烈士紀念塔,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內。塔身正面是“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貼金大字的塔名,下方鐫刻著山東省人民政府建塔碑文。碑文如下:

自一九二五年第一次大革命到一九四九年山東全境解放的二十五年間,我們的革命先烈——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女,有的在秘密工作中教育群眾、領導群眾對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作堅決的斗爭,因被捕而慷慨就義,有的在八年抗日戰(zhàn)爭與四年的解放戰(zhàn)爭中,英勇戰(zhàn)斗殺身成仁。不論革命的高潮與低潮時期,在山東的革命戰(zhàn)士配合全國的革命健兒在毛主席、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艱苦奮斗、前仆后繼,卒能以英雄的碧血,爭取到今天人民大革命的全國勝利,此種偉大的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其豐功殊勛,銘印在我們千百萬人民的腦海里,子孫萬代,永世不忘。本省特于濟南、青島、徐州、煙臺、臨沂建塔建堂五處,以志紀念,籍表先烈績業(yè)于萬一。

山東省人民政府一九五零年七月一日碑文主題鮮明、行文樸實、意蘊深遠,至今仍給人以教育和啟迪。

毛澤東親自題寫“革命烈士紀念塔”塔名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是為紀念自第一次大革命時期至解放戰(zhàn)爭時期,華東地區(qū)犧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大型紀念性建筑群和紀念園林。1949年2月,由中共中央華東局提議,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在臨沂興建大型烈士陵園。同年4月奠基,次年主體工程相繼落成。主體建筑有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烈士紀念堂、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和解放戰(zhàn)爭紀念館等組成,由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主持設計,整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式,風格為仿古建筑。1986年10月,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

革命烈士紀念塔是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的標志性建筑,于1949年4月28日奠基,1950年5月1日落成,毛澤東親筆為革命烈士紀念塔題寫塔名“革命烈士紀念塔”,手稿存放于國家檔案館。革命烈士紀念塔位于陵園中心位置,與南大門、紀念堂、北大門在同一中軸線上,與革命烈士紀念堂為陵園初建時的兩大主題建筑。塔高45米,塔的建筑形式為五角亭柱式(亦稱五角立體塔型),全部由花崗石、石灰石、鋼骨水泥構成,分為塔臺、塔身、塔頂三部分。塔頂綴以大型景泰藍質紅五星。塔周鑲有大小石碑10塊,鐫刻著山東省人民政府建塔碑文和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在題詞碑的上方鑲有5幅石質浮雕,反映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以及消滅國民黨軍整編第74師的戰(zhàn)爭場景。10根石柱的頂端,塑有10組工農兵青婦“支前擁軍”“站崗生產”“參軍參戰(zhàn)”“支援戰(zhàn)爭”的人物形象。整個革命烈士紀念塔的構造,突顯了“戰(zhàn)爭是人民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的鮮明主題。

“艱苦奮斗、前仆后繼”的革命斗爭

以臨沂為中心的沂蒙山區(qū),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被譽為“山東小延安”。早在1927年至1929年間就點燃了革命烽火,建立起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并于1932年至1933年間,先后爆發(fā)了震動全國的日照、沂水、蒼山等暴動,公開打出了中國工農紅軍游擊隊的旗號??谷諔?zhàn)爭期間,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縱隊、一一五師和八路軍第一縱隊的指揮機關都駐在沂蒙山區(qū)。1940年,山東省的省級政權機關山東省戰(zhàn)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在沂南縣青駝寺成立。山東黨政軍首腦機關在這里領導山東軍民抗日作戰(zhàn)2.6萬次。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qū)和華東野戰(zhàn)軍指揮機關先后在這里組建,領導華東軍民進行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等戰(zhàn)役。劉少奇、陳毅、羅榮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這里留下了戰(zhàn)斗足跡。

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谷諔?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沂蒙老區(qū)420萬人口中,有140萬群眾參軍支前,3萬沂蒙優(yōu)秀兒女獻身疆場。僅就解放戰(zhàn)爭而言,沂蒙支前民工就達1018523人,支前小推車達到了314279輛,擔架60397副,涌現出“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等許多支前英雄群體和個人。陳毅曾經很形象地比喻:“淮海戰(zhàn)役是沂蒙老區(qū)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同時他又說:“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們用小米養(yǎng)育了革命,用小推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充分肯定了沂蒙老區(qū)人民對革命的巨大貢獻。

“豐功殊勛,銘印在我們千百萬人民的腦海里”

華東革命烈士紀念塔矗立于蒼松翠柏間,短短不到300字的碑文向人們訴說著沂蒙大地的紅色歷史和英雄故事,昭示著人民革命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一方面,緬懷紀念“偉大的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的豐功殊勛。從大革命時期到山東全境解放的25年間,在歷次革命斗爭中,無數中華優(yōu)秀兒女英勇地犧牲在沂蒙這塊英雄的土地上。在沂蒙山區(qū)犧牲以及沂蒙人在外地犧牲共62576位革命烈士,其中縣團級以上烈士372名,沂蒙籍烈士3萬余名,包括漢斯·希伯、陳明與辛銳夫婦、羅炳輝、王麓水、常恩多、劉炎、張元壽等革命烈士。正是這些革命烈士在革命斗爭中“慷慨就義”或“殺身成仁”的大無畏英雄主義表現,才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山東全境的解放和人民大革命的全國勝利。這種“豐功殊勛”,正如碑文所記:“銘印在我們千百萬人民的腦海里,子孫萬代,永世不忘。”

另一方面,繼承發(fā)揚“艱苦奮斗、前仆后繼”的光榮傳統(tǒng)。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然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在偉大的革命斗爭中,有“革命的高潮與低潮時期”,必然會遭遇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無論是秘密工作戰(zhàn)線“教育群眾、領導群眾”作堅決的斗爭,還是正面的英勇戰(zhàn)斗,“在山東的革命戰(zhàn)士配合全國的革命健兒在毛主席、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艱苦奮斗、前仆后繼”,才實現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大目標,同時孕育了偉大的沂蒙精神。我們要繼承革命烈士“艱苦奮斗、前仆后繼”的光輝遺志,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fā)揚光大沂蒙精神,將其轉化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實際行動,從革命英雄身上汲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

責任編輯:劉宇同校對:劉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