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寫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不管是進是退,范仲淹都放不下為官之責,憂民憂君永遠在心頭,這種精神正是古代出仕者的價值追求。在新時代,我們應(yīng)發(fā)揚光大先賢思想精華,涵養(yǎng)新時代的憂樂精神,不忘來時之路,永葆初心之志。
要有矢志不渝的忠誠品質(zhì)。《論語》有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西漢蘇武北海牧羊“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南宋岳飛精忠報國“恢復山河日,捐軀分亦甘”,明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清朝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都是對忠誠最好的詮釋。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受到何種不公的待遇,忠誠是不能打折扣的,也絕不能用來做任何交換的。真正的共產(chǎn)黨員,對黨不摻任何雜質(zhì),對人民是至純至粹的。黨員干部要始終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嚴格落實“兩個維護”,把忠誠的“基因”植入骨髓、融入靈魂、鐫刻于心中,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愛、觸及靈魂地篤信、矢志不渝地跟隨。
要有夙夜在公的為民情懷。唐代詩人韋應(yīng)物在擔任滁州刺史時,身為百姓的“父母官”,面對轄區(qū)內(nèi)出現(xiàn)流民的現(xiàn)象,揮筆寫下“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的詩句,自嘆未能盡責,有愧于百姓、有愧于朝廷。“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民本思想是貫穿其中的永恒主線。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要時刻保持一心為民、心系群眾的公仆情懷,心中常思百姓之苦,腦中常謀富民之策,把黨的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中去,真心實意為百姓謀福祉,真正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讓黨的事業(y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要有愈險愈前的擔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擔當大小,體現(xiàn)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diào)和能力,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yè)。”擔當作為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初心的具體體現(xiàn),是在實踐中進行黨性修養(yǎng)的不懈追求。當前,在深化改革“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關(guān)鍵時期,唯其艱難,方顯勇毅。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脫皮掉肉”“敢啃硬骨”的精神,直面矛盾問題、險重任務(wù),迎難而上,在攻堅克難、化解矛盾中提升能力水平、促進工作落實。“為官避事平生恥”,面對新問題新事物,要勇于“第一個吃螃蟹”,該拍板就要拍板、該擔當就要擔當,切實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崗位職責。
要有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道德經(jīng)》有云,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90多年風雨兼程,一代代共產(chǎn)黨人,為了國家和民族榮譽、利益,看淡個人榮辱得失,甘當無名英雄。“兩彈元勛”于敏隱身荒灘隔壁28年,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新時代“愚公”李保國35年埋身太行山帶領(lǐng)群眾脫貧……作為黨員干部,就應(yīng)該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胸懷和氣度,不謀一己之得失,而憂事業(yè)之興衰。要正確對待榮辱得失,平和對待進退流轉(zhuǎn),不爭名、不攬功、不圖利,涵養(yǎng)良好心態(tài)、提升人生境界。要始終保持定力,“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不為名利所惑,不為物欲所誘,不為浮華所動,不為私情所擾,真正做到無愧于黨、無愧于民、無愧于心。(責編:于川;校對:劉媛)
本文鏈接:http://416w.cn/2019/0605/1046166.shtml(轉(zhuǎn)載請保留)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p>
作者單位:山東濰坊昌樂縣委組織部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