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旗幟決定方向,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總結的寶貴歷史經驗。當代中國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方向問題是發(fā)展的根本問題。方向問題屬于事實判斷的范疇,也屬于價值判斷的范疇,不僅關系到改革發(fā)展治理的成效問題,還關系到改革發(fā)展治理成果的歸宿問題。
一、方向問題關乎歷史評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問題的解決是在正確對待歷史的基礎上完成的。歷史是社會生活實踐的縮影,社會歷史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發(fā)展的,是可開發(fā)利用和創(chuàng)新的。評價歷史反映著現實選擇。在全世界社會主義陣營內部,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其中一個根本性問題就是合理解決了歷史問題。只有科學解決了“我們從哪里來”的問題,才能更好回答“現在在哪里”“將到哪里去”的問題。幾乎同一時期進行改革的蘇聯(lián)東歐國家,它們的改革之所以遭遇了一系列挫折甚至最終導致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的喪失,蘇共亡黨亡國,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和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尤其是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執(zhí)政地位。
在發(fā)展方向問題上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針對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如何認識和判斷社會主義在中國建設和改革歷史進程中的連續(xù)性問題,這是一個歷史評價問題,但也是一個現實選擇問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久,中央就著手起草一份《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一決議具有非凡的歷史價值,避免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一些極端性、否定性做法,而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辯證分析的科學方法,對最為重要的歷史問題做出了科學評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不能相互否定,這為認識和解決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銜接問題提供了遵循,也為新時代凝聚改革共識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礎。歷史問題關乎歷史社會,更關乎現實社會。
二、方向問題關乎現實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的堅守與否是以實踐成效作為衡量標準的。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實踐中走出來的,但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是在社會主義框架內進行的,這也是實踐的寶貴經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不實行改革開放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改革開放與堅持社會主義發(fā)展是辯證統(tǒng)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其他什么主義,本質上就是科學社會主義,代表著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和前途。縱觀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可以發(fā)現,背離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的改革最終導致了失敗,招致了“社會主義失敗論”曾一度甚囂塵上;堅持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就,打破了“歷史終結論”的判定。方向問題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發(fā)展和實踐的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的黨和國家文獻中,旗幟鮮明始終是一個高頻詞。旗幟搖擺或者旗幟不明都會招致思想混亂,而方向問題與旗幟問題密切相關。自黨的十二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最為重要的政治話語。從黨的十三大到黨的十九大的報告都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雖然黨的十二大報告中沒有出現這一明確表述,但鄧小平同志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明確提出了這一重大命題。方向問題是涉及到黨和國家事業(yè)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方向關系到實踐的向度、效度和維度。向度問題是改革發(fā)展治理的首要問題,只有明確了向度才能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奮斗目標;效度問題則體現著方向的科學性,四十年的實踐成效充分驗證了方向問題的重要性和正確性;維度問題是方向問題的延伸,社會主義方向決定了改革的范圍、層次,跨越方向問題不僅會造成理論迷誤還會影響發(fā)展成效。因此,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是關乎前途命運的關鍵性問題。
三、方向問題關乎未來選擇
方向的問題貫穿改革開放始終,也貫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始終。“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當下的實踐是未來的歷史,現實的成就是未來發(fā)展的前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未來選擇問題。在政治領域,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的政治發(fā)展道路,反復強調不搞西方的“議會制”“多黨制”等,堅持根據國情、文化傳統(tǒng)、人民意志發(fā)展自己的政治文明;在經濟領域,堅持發(fā)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始終以生產力的發(fā)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民需要的滿足為參考系,避免自由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干擾;在文化領域,堅持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以高度的自信和自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社會領域,明確反對價值的形式化和權利的虛無化,保障人民權利的真實有效,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在生態(tài)領域,充分發(fā)揮后發(fā)優(yōu)勢,總結域內經驗并借鑒域外方法,將生態(tài)文明建設融入到現代化建設全局之中。
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方向問題對黨和國家事業(yè)以及對國際層面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xù)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fā)展的翻版”,方向問題是對這四種發(fā)展模式的明確區(qū)分。我們強調繼承傳統(tǒng)文化,但更加強調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繼承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更為重要的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方法和進一步研究的基礎,而不是將其某些具體論斷作為普遍性原則;強調學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但不是照搬模式,從“以俄為師”到“以蘇為鑒”的轉變,再到“中國特色”的探索深刻體現了對待傳統(tǒng)社會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強調學習發(fā)達國家現代化的一般經驗和做法,更為重要的不是模仿而是超越,走出一條適合中國也具有一般意義的現代化新路徑。方向問題本身也是道路問題。
旗幟問題、方向問題和道路問題是改革開放進程中極為重要的三個原則性問題,在黨和國家的原則體系中居于關鍵位置,如何認識和處理這三個問題關系到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從根本上來講,“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擔負什么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么樣的奮斗目標”,這是貫穿改革開放全過程的根本性問題,也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性問題。認識和解決這三個根本問題,既要深入分析其中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也要分析根本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在歷史、現實和未來的結合中深入總結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提供科學指引。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始終努力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廣大人民群眾。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
稿件一經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610739169。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