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首屆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2018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在上海舉行,來自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以及軍隊共130名講解員參賽。此次大賽規(guī)格高、規(guī)模大、主題強、形式新、水平高、影響大,很多講解員無論是在故事稿的處理、講解語言的表述、故事人物的展示與表演上,都有突破性表現(xiàn),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發(fā)揮了示范引領和交流帶動的作用。這次大賽的舉辦及其產(chǎn)生的影響,必將促使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經(jīng)典景區(qū)的從業(yè)人員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更加把著力點聚焦到“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上來,深入探索和回答“新時代如何講好故事、講出精神、講明道理?講解員怎樣才能當好革命精神的宣傳員、傳播者?紅色故事怎么講才能講到觀眾的心坎上?”等問題,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筆者作為本次大賽的參與者,直接或間接地聆聽了很多選手講述的紅色故事。北京市參賽成績名列前茅: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張鵬獲得志愿組預賽第三和決賽第一名,中國科技館的劉芷廷獲得初賽和決賽第十三名;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推薦的楊艷喆獲得專業(yè)組預賽第二和決賽第三名、劉振宇獲得了志愿組預賽第七和決賽第十二名的好成績。正是在大賽的不斷關注、參與、感受、思考中,我認識到講解員講好紅色故事要講好“十句話”。
一、講好開場的話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標志著成功的一半”。講解員開場一上來,就要用熱情有力的語言,通過“5W”模式明確告訴觀眾你要講的是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把觀眾快速地帶進紅色故事的場景。能快速進入場景,就能夠抓住主題,就能迅速地將自己的觀點傳達給對方。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5W”不是平白地一一介紹,而是要從這五個方面甚至是一兩個方面,找出如何才能“抓人”“走心”的角度和切入點,來達到吸引觀眾、引人注意、引人想聽、引人入勝。這個點可以是一個問題、一件文物、一段新聞報道、一場對話……。比如國家博物館志愿講解員張鵬講述《扎根大地的紅梢林》中,就是從一個邊沿殘缺的碗開始的,隨即引出問題“那它的用途到底會是什么呢?這就要從84年前的一次會議說起。”這樣就把觀眾自然地帶進了“南梁精神”場景,自己則憑靠著漂亮的開場,先聲奪人,收獲了本次大賽第一名的好成績。
二、說好帶感情的話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法國的羅丹說,藝術(shù)就是感情。如果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那么講解作為一門藝術(shù),就是在“用一種情去激發(fā)另一種情”,是以情動人、借物抒情、析情明志的工作。故事是靠感情來達到共鳴,沒有感情的故事就像是存放了一個月的蘋果。講述紅色故事貴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更是在抒發(fā)對革命先烈的憧憬之情、敬仰之情、緬懷之情,所以在講述故事中更要帶著感情講、真心實意地講、把話講出真情實感來。所以,講解員在講紅色故事時,要多用表情達意的話,多講鼓舞人、激勵人、感召人的話,多說一些打動人心、深入人心、扣人心弦的話,特別是要注意在講述革命英烈故事時既要表現(xiàn)革命豪情,也要選取人之常情來講,這也是最能觸動人們內(nèi)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比如楊艷喆在講左權(quán)將軍的《烽火家書》時,講將軍身處前線對妻女的思念、講對不在身邊孩子冷暖的關心,甚至在戰(zhàn)斗間隙看著女兒照片想抱一抱的渴望……。這樣,打動人心的不僅僅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將軍的錚錚鐵骨,還有那體貼入微的骨肉情深。
三、講好真實的話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紅色故事,傳播的是真善美,蘊含的是正能量,必須史物結(jié)合、言之有據(jù)。講解員在講紅色故事時堅決不能為了追求效果而把那些道聽途說、胡編亂造的事情講給觀眾,更要杜絕評價不準、表述不準甚至是年代不準的話,不能因為“失真”而讓紅色故事“跑調(diào)、變味”。講解員必須以史實、事實為準,每一句話、每一個數(shù)字、每一個出處,都要認真進行考據(jù)論證。比如這次大賽中,劉振宇在講延安的大生產(chǎn)運動時,用了一張毛澤東穿著打補丁的褲子在講課的照片,針對是在抗大還是黨校講等疑問,經(jīng)過認真查找資料,確認是1942年吳印成拍攝的毛澤東在給八路軍120師干部作報告的照片。再比如楊艷喆在講焦裕祿的故事時,講解稿中有一句“他無私奉獻,把生命中最后的475天奉獻給了蘭考這片土地”,但是通過核查資料,這475天是指焦裕祿到蘭考上任到病重離開蘭考住院前的時間,這樣說“生命中最后的”就不妥當,后來幾經(jīng)討論改成“他無私奉獻,把短暫而又永恒的475天奉獻給了蘭考這片土地。”真實,自有萬鈞力。講紅色故事就是要叫真講實,用真心換真情、用真情傳真愛、用真實講真行,聚焦真實故事、真實人物、真實情感,傳遞出一種溫暖的、向上的正能量,給人帶來一股正向激勵的暖流,激發(fā)起觀眾的熱忱,更能讓觀眾聽而信、聽而悟、聽而行。
四、講好細節(jié)的話
細節(jié)就是故事的來源,細節(jié)也是故事的主體,細節(jié)才能揭示故事的內(nèi)涵。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關鍵處的深深轍痕不容忘卻。講故事,說多少空話、套話和大話,往往比不得一個生動感人的細節(jié)。細節(jié)會幫助紅色故事更加豐滿、真實,令人感同身受。有細節(jié),就會有情節(jié)。好故事是靠情節(jié)取勝的,越具體越生動,越明確越能重現(xiàn)場景和畫面感。重現(xiàn)場景的一個技巧,就是表達具體化,描述細節(jié)化。好的故事,需要有適當?shù)募毠?jié)層層鋪墊,更需要一些曲折的情節(jié)來深化勾陳。起伏曲折的情節(jié)容易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場景感,能把觀眾帶入到故事人物的視角當中,也能夠幫助他們形成強烈的投入感。另外,故事的情節(jié)過程中,一般都會有人物的行為和對話情節(jié)。這情節(jié)如果能用“演”的方法來表達,就更容易讓人產(chǎn)生感覺,產(chǎn)生“走心、動心、揪心”的感覺。比如在講孔繁森的故事時,講解員講起孔繁森離家赴藏前夕,給老母親梳頭的情節(jié),這樣一個細節(jié)把一個兒子辭別老母親的不舍和愧疚都融進了故事的情節(jié)中,與他入藏后撫養(yǎng)孤兒、探望老人的大愛一樣感人至深。
五、講好有修辭手法的話
講故事是一門口頭語言的藝術(shù),要講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就需要講究修辭手法。情采飛揚辭格出。講解員在講紅色故事中,適當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氣勢恢宏的排比、感情強烈的反問,都會體現(xiàn)出講述的語言美、情感美,使講述更加流暢、自然、生動,讓故事更形象、更鮮明、更感人。在此基礎上,還要突出語言表達的口語化特點,將故事中的書面語改成口語、將長句改成短句,注重選用雙音節(jié)詞和擬聲詞,靈活使用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鮮活感和生命力的口語詞匯,就像語言大師老舍曾要求的那樣:“試試嘴里怎么說就怎么寫”,“從現(xiàn)成話里掏東西”,這些都會讓觀眾入耳入心、印象深刻。比如,劉振宇在講延安艱苦奮斗精神時,連用了幾個反問:“觀眾朋友們,這幾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就是延安歲月的真實寫照。為什么毛澤東穿著補丁的褲子依然激情飛揚、揮斥方遒?為什么周恩來、任弼時在指揮千軍萬馬的同時還能夠勇奪紡線英雄?為什么左齊身殘志堅,上可躍馬揚鞭,下可奔走田間?”這種不斷的反問會引發(fā)現(xiàn)場觀眾對“為什么”的思考,從而加深了對“是什么”的印象。
六、講好有時代新意的話
很多紅色故事都來源于戰(zhàn)火紛飛的艱苦歲月,接受過偉大的革命斗爭的洗禮,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給現(xiàn)代人講好這些“老”故事,不能因循守舊、不斷重復“昨日的故事”,要求講述者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形勢發(fā)展需要和觀眾的心理接受特點,做好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這次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之所以很多紅色經(jīng)典景區(qū)講解員沒有進入決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對講解稿進行創(chuàng)造,沒有推陳出新,不能講出新意。這次大賽的抽題限時講故事的模式,也要求講解員不能僅僅局限于熟悉本館的內(nèi)容,光“念自己的經(jīng)”,一定要對黨的歷史、革命精神有個整體的認知,善于把黨和政府的主張、社會發(fā)展的步伐、人民群眾的意愿融進紅色故事里,使紅色故事煥發(fā)出時代的風采。所以,講解員必須打破傳統(tǒng)思維定勢,保持思想的敏銳度和開放性,注意挖掘紅色故事的思想內(nèi)涵和時代價值,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和人們的思想實際來講述,多用體現(xiàn)時代特點和人們接受特點的話語來講說,努力把“老”故事講“活”、講“新”。比如劉振宇用了三張照片講述“延安精神”,在總結(jié)時用了總書記提出的“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串起了“延安精神”:“正是有了‘延安精神’,他們才會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他們才會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才會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會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才會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
七、講好無聲的話
講故事本質(zhì)上是一種口頭的語言藝術(shù)形式。講解員在講述紅色故事時,要善于通過語音來敘述故事、傳情會意,刻畫人物,塑造形象,同時也要用好無聲的語言來增強講述效果。很多人喜歡看《羅輯思維》,就是被羅胖的豐富表情所吸引。他講故事時整個人完全投入到了故事場景,并且試圖用自己的“表演”讓每個角色更加客觀生動。據(jù)科學家調(diào)查,面部表情傳達的情感,比其他任何形式傳達的情感都要深刻真實,人臉是一種超越語言和文化壁壘的溝通渠道。講解員講紅色故事不僅僅要用好嘴唇和聲帶,還要利用整個身體,主要是從目光接觸、表情、手勢、站姿、走姿或教具的使用等方面進行演繹,而用自己的動作“具體表現(xiàn)”你的信息和與信息相匹配的情緒。這里特別要強調(diào)要用好眼神和停頓來表述。“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講解員講故事時眼里要有神,目中有人,要能與觀眾真誠交流,能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眼神隨著變化,讓觀眾從你的眼神中讀到故事、聽出精神。再就是停頓。無停頓,不講述。停頓是演講的偉大秘密,講故事也不例外。講解培訓專家于延俊老師就非常注意培養(yǎng)講解員運用停頓的技巧。她認為講解時不是非得滔滔不絕,適當?shù)耐nD會產(chǎn)生非凡的效果,當然如果停頓伴隨著無聲的表情,在加深觀眾情感、增強故事印象上更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八、講好與自己有關的話
講解員是紅色故事的講述者,通過自己的講述把紅色故事人物與觀眾串在一起,起到了紅色文化傳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講解員在講述時不是復讀機,必須參與到講故事之中,做好穿針引線的工作,通過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所做,讓自己和故事發(fā)生關聯(lián)、讓自己和觀眾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關系,切不可讓講的故事成了一個與自己無關的故事。講解員講紅色故事,其實是在講紅色故事里的人物(很多都是革命英烈)。這樣,講解員就會有與故事中人物的互動,這個互動可以是認識,也可以是感受。講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用感性的方法去傳達理性,這種對故事人物的感同身受,傳遞出去更能感染和影響觀眾。當然,講感受還要適度適當,千萬注意不要把講故事加入累贅的評析和“深入”的討論。比如,張鵬在講《扎根大地的紅梢林》這個故事時就談了自己對紅梢林的認識進而帶出了對革命先烈的敬仰:“我的家鄉(xiāng)在陜西,黃土高原因為水源匱乏,氣候干旱,縱橫的溝壑間,很難看到高大的林木,更多的是匍匐在地上的灌木叢,當?shù)氐娜藗兘凶錾伊帧?/span>但它們能挺得住狂風,扛得過干旱,即使環(huán)境再嚴酷,也總能給大地一片勃勃生機,因為,它們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腳下的泥土里。而習仲勛和陜甘邊區(qū)的創(chuàng)立者們,也正是把共產(chǎn)黨員的根,深深地扎在了人民群眾當中,讓黨旗的紅色,讓熱血的紅色,盡染著黃土高原的山巒溝壑,讓這秋日的梢林更紅,更美!”
九、講好與觀眾有關的話
故事是要講給人聽的,要有對象感。講解員無論是講解還是講故事,都面對著一個“給誰講”的問題,所謂因人施講,面向什么樣的觀眾講好什么樣的話至關重要。觀眾最關心的是誰?當然最關系自己和自己有關的事。講解員一定要樹立以觀眾為中心的導向,心中有觀眾,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和確認觀眾的經(jīng)歷、興趣、需求和學習愿望,在故事講述中多想觀眾之所想、多講觀眾之所愛、多解觀眾之所惑,想辦法與觀眾建立起思想和情感上的聯(lián)系,把與觀眾有關系的話講好才能講到觀眾的心坎中,才能激活觀眾的情感共鳴點,敲開他們心靈接受之門。正如白巖松在《白說》中所強調(diào)的,講故事其實是一種方法,讓聽眾更容易接受的傳播方式。比如楊艷喆在講《焦裕祿的故事》時講到那把破了洞的藤椅,就問觀眾:“觀眾朋友們,60年代大家的生活雖然都不太富裕,可您能相信這是一位縣委書記用過的椅子嗎?”然后再講這把椅子是怎么破的,引出了焦裕祿帶病堅持工作、與病魔作斗爭的故事,引發(fā)觀眾從好奇到理解到思考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縣委書記。徐州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志愿講解員李楠從做母親的種種不容易切入,聲情并茂地講述“太行奶娘”的感人故事,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太行山的奶娘們付出的,不僅僅是乳汁,是血,是汗,是淚,更是命??!這才是大寫的母愛!”從而深深打動了現(xiàn)場評委和觀眾,獲得志愿者組第三的好成績。
十、講好結(jié)尾的話
古人在談到結(jié)尾時常以“豹尾”為標準,是指結(jié)尾時筆法要簡結(jié)、明快,猶如豹尾勁掃,響亮有力,給讀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明朝·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結(jié)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講紅色故事,重在弘揚精神,激勵人心,給人啟迪。擔任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的專家、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宣教局研究館員邢濟萍在點評時強調(diào):講紅色故事尤其要注意結(jié)尾的點題和升華,最好的方式是用故事去包裝道理,巧妙地將精神植入其中。選手切忌表態(tài)式、口號式、語錄式的話語,這些看似緊跟時代、激越昂揚,實際效果卻不好。所以,講紅色故事的結(jié)尾要干脆利落,精警凝練,畫龍點睛,一語中的,在戛然而止中言盡而意無窮。聽了講解員大賽很多故事的精彩結(jié)尾,或做到回應勾聯(lián),意蘊深刻;或總結(jié)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來,以鼓舞斗志;或抒發(fā)情懷,以增強感染力,讓聽眾聽完故事有熱血沸騰、呼之欲出的感覺。比如楊艷喆在講焦裕祿的故事時,從焦裕祿的事跡到人民的愛戴與懷念,結(jié)尾處用習近平總書記寫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非常自然地表達了“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聲音落處,賽場一片寂靜,評委和觀眾都沉浸在事跡和誓詞的意境中,繼而贏得了肯定和贊許的掌聲。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