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拙成巧
一種不完美的膠水催生了便利貼
生產(chǎn)的膠水粘性不夠?對于膠水公司來說,這幾乎是一件失敗之作,但正應了“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句話,這樣的膠水反而促使了新型辦公用品的誕生。
西爾弗是一名有機化學博士,畢業(yè)以后進入了美國3M公司研究實驗室工作。他所在的團隊主要研發(fā)壓敏型膠水,理想中的膠水既要能與物體緊密粘合,也要在掀除的時候既方便又不留痕跡。在研制膠水配方時,西爾弗加入了比規(guī)定量更多的化學反應物,導致分子聚合。結(jié)果十分出人意料,產(chǎn)生的微粒沒有溶解,反而在溶劑中分散開來。
新膠水因其形狀特性,微粒形成的微小球體只能粘住物體表面的一小部分,也就成了粘合度較低的膠。一開始并沒人能想到這樣的膠水會有什么用處,直到他在3M公司的另外一名同事,在膠帶部門工作的阿特·弗賴伊拿了一些新膠水的樣品貼在他唱贊美詩的小紙條后面,然后又用這種弱性膠水來貼住辦公會議材料上的提示條——一項新的產(chǎn)品“便利貼”就此出現(xiàn)??梢栽谝粡埍趁嬗姓承缘男〖埰嫌浵绿崾荆缓蟀阉N在(也可以輕易摘除)冰箱、辦公桌、書本等任何想要看見的地方。便利貼已經(jīng)成了幾十億美元的大生意,最初的創(chuàng)意來源卻是一款看似不成功的膠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