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殺出一條血路來!”
改革開放初期,積弊沉重,難題叢生。鄧小平,這位當年率領千軍萬馬突破重圍挺進大別山的軍事統(tǒng)帥,說出了這句雷霆萬鈞的名言。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一場深刻改變國家命運和走向的變革,從來都不是歌舞升平的田園牧歌,而是異常艱難的背水一戰(zhàn)。
“現(xiàn)在我們干的是中國幾千年來從未干過的事。”巨人之聲,言猶在耳,新一輪改革大潮已經洶涌澎湃。“攻堅期”“深水區(qū)”“闖關奪隘”“爬坡過坎”……奮斗的征程上,既有看得見的“雪山草地”,也有看不見的“刀山火海”。如果說,40年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跡,那么也毋庸諱言,改革越向前推進,觸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難題就越大。
“勝利不會向我走來,我必須自己走向勝利。”美國詩人穆爾的這句話,常被習主席提及和引用。深化改革,重點在一個“深”字上。習主席曾這樣比喻全面深化改革:“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國防和軍隊改革,何嘗不是如此?回望改革開放之初的百萬大裁軍,每4個人中就有1個要走,那是何其艱難!當前這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被外媒稱為“中共幾十年來對軍隊所作的最大規(guī)模、最具變革性的調整”,無論從力度、深度、廣度上,都出乎國內外的意料。但不會出人意料的是,大變革一定會觸及深層利益,“皆大歡喜”基本不可能。
在遠離戰(zhàn)爭的年代,人們的確容易對軍事改革的緊迫性缺乏足夠重視,改革的阻力也往往大于改革的動力。而一旦當戰(zhàn)爭出來說話,一切私利都將沉默。
軍事變革的成本和風險,只有在和平時期完成才是最低的。改革的“時間窗口”不會永久地敞開,緊緊抓住戰(zhàn)略契機,拿出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蹄疾步穩(wěn)的務實作風,才能跟上世界軍事變革的步伐。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有一篇文章說,世界上有群“最勤奮的人”,在短短幾十年間,把一個落后的中國變成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他們就是中國的“50后”“60后”。如今,這群“最勤奮的人”已經老了。文章最后問:“中國還有這么勤奮的人嗎?”
這個問題,拋向了握著歷史接力棒的我們這一代人。無疑,今天的改革承載著種種躲不開、繞不過的新命題。從思想觀念的破冰、利益藩籬的跨越,到體制機制的重塑,在今天改革的“問題清單”上,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和考驗,一點兒也不比上一代人少。
“一個時代的人們不是擔起屬于他們時代的變革的重負,便是在它的壓力之下死于荒野。”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我們唯有擔起這個重擔,才能駛過這一條機遇不斷涌現(xiàn)、問題層出不窮、傳統(tǒng)的痼疾和變革的痛楚疊加交織的航道。
“殺出一條血路來!”這是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國軍隊的改革信仰。用一位詩人的話說,我們的光熱“是烈火、是火山、是太陽”,我們的行進“是奔湍,是彈丸,是驚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