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燦若繁星的經(jīng)典中,《尹文子》一書算是寂寞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古代大家太多;二是該書篇章比較少,內容的覆蓋面相對窄一些。但是,若從思想格局來看,該書特色鮮明,對治國理政的闡述全面又嚴謹,頗值得細讀、體會。
《尹文子》一書的作者尹文是齊國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屬稷下道家學派。他以道家“法自然”的思想為基礎,兼收儒家、法家及其他各派學說、思想于一體,呈現(xiàn)兼容并蓄的氣度。正是這種氣度使得《尹文子》一書可以在不長的篇幅中提出格局宏闊、嚴謹又實用的為政理念。該書舊列名家,目前所見僅一卷,分《大道》上下兩篇,共7000余字。上篇著重論述形名理論,重點論述語言的指稱性與內涵的關系,歷來為研究中國邏輯思想史者所重視。下篇從分析歷來王者治國的八種治世手段入手,陳其利弊得失,提出治世之道,可以看作是上篇所述的理論在具體實踐中的實際應用。在表達方式上,該書采用語錄與故事混雜的形式,易于閱讀,便于理解。
從管理學角度說,《尹文子》關于治國理政的相關思想頗有創(chuàng)見。該書首先指出,自三皇五帝以來,治世之術不外“仁義禮樂名法刑賞”八種。這八種治國之術本身無高下優(yōu)劣之分,使用效果也不能一概而論,關鍵在于運用是否得“道”——“用得其道,則天下治;用失其道,則天下亂。”那么這個“道”的標準是什么呢?《尹文子》一書沒有直接闡釋,不過在論述導致亂世的原因時,該書認為,奸與盜只是一時之害,非亂政之本,真正的亂政之本是權術被濫用,法度不被執(zhí)行,對現(xiàn)行的法規(guī)失去敬畏:“亂政之本下侵上之權,臣用君之術,心不畏時之禁,行不軌時之法,此大亂之道也。” 由此可見,所謂“用得其道”的“道”并不像老莊所說的那么玄虛,而是具有明確的規(guī)定性:一是權有大小之分且有使用范圍的約束,不同角色權力不同,使用范圍亦不同;二是法度是根本保障,內心對于各項規(guī)定要心存敬畏,行為必須遵法度。
該書的另一個頗有見地的觀點是對一個國家盛衰運勢的客觀分析。它指出,國家發(fā)展大致有衰、亂、亡、昌、強、治六種運勢:君長、子幼、多妾、孫稀、疏宗族必致衰國;君寵臣、臣溺君、公法廢、私政行必致亂國;國貧家富、君輕臣重必致亡國。反之,內無專寵,外無近習,長幼不亂則成昌國;耕以時,倉廩實,兵甲利,封疆修則成強國;上下有序,令行禁止,秉公無私則成治國。這樣氣勢恢宏又立足現(xiàn)實的文字很容易讓人想起明代徐渭論述好詩的標準。徐渭認為好的詩歌應具有“冷水澆背,陡然一驚”的品格。實際上,真正關注現(xiàn)實問題的好文字大都具有上述品格,《尹文子》亦不例外。它用恢宏大氣、邏輯嚴謹?shù)恼Z言告訴我們:大到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小到一個部門一個組織,規(guī)則、法度、秩序都是至關重要的。
《尹文子》是時代的產(chǎn)物,今天讀來,需要審慎而清醒,用辯證的眼光汲取養(yǎng)分,為今人所用。
(作者:夏秀,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