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癡翁之夢 —
越是危險的試驗,越需要沉著冷靜。我要和大家一起參加極限深潛試驗。 ——黃旭華
黃燕妮的“理想”
1976年,黃燕妮19歲,三妹黃峻3歲。研究所搬至武漢,她們也來到長江邊。
動亂年代,黃旭華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科研,也鼓勵孩子不要放棄自我學(xué)習(xí)。此前,黃燕妮在工地上篩沙、搬磚……
1980年,武昌地區(qū)統(tǒng)一招考,該研究所有三個名額,黃燕妮果斷報名,順利考入研究所工作。
小時候,黃燕妮在父親書桌下塞了一個小板凳,坐上小板凳她就暢想,長大跟爸爸一起工作,這樣就能天天看到爸爸。
黃燕妮實現(xiàn)了“理想”的前一半,但沒辦法實現(xiàn)后一半。
1983年,黃旭華被任命為第一代核潛艇的總設(shè)計師。他更忙了。
花甲癡翁探龍宮
核潛艇只有深深地隱蔽在海洋中,才能對敵人產(chǎn)生真正的威懾。
1988年初,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將按設(shè)計極限,在南海開展深潛試驗。這艘從里到外全部由中國人造出來的艇,能闖過首次極限深潛大關(guān)嗎?
這是一次極危險的試驗。
上世紀(jì)60年代,美國王牌核潛艇“長尾鯊號”在深潛試驗時失事,160多人葬身海底。
眼看著深潛日期一天天臨近,參試人員的思想包袱越來越重。“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風(fēng)采》,還有人寫下了遺書……
無奈之下,艇長、政委向黃旭華求助。第二天,黃旭華帶著尤慶文等設(shè)計人員和戰(zhàn)士們座談——
對深潛,我很有信心!我們準(zhǔn)備了兩年,一絲不茍。每一臺設(shè)備、每一塊鋼板、每一條焊縫、每一根管道,研制單位都反復(fù)檢查,簽字確認(rèn),確保萬無一失。
對深潛,我也有擔(dān)心!是不是絕對沒有一點疏忽、沒有一點漏洞?是不是還有哪些超出知識之外的潛在危險?我們沒有經(jīng)驗,這是我最擔(dān)心的。
越是危險的試驗,越需要沉著冷靜。我要和大家一起參加極限深潛試驗。我們要唱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那樣威武雄壯、充滿信心的進行曲,去把試驗數(shù)據(jù)成功拿回來!
試驗當(dāng)天,天公作美。五級偏東風(fēng),浪高一米多,是南海難得的好天氣。
100米、200米……一個深度一個深度地潛下去。一百多名參試人員全神貫注,堅守在各自崗位上。
設(shè)備運轉(zhuǎn)聲、艇長傳令聲、艇員回報聲和技術(shù)人員測試報告聲交織在一起,宛如一曲奏鳴曲。
接近極限深度時,一米一米地下潛。“咔噠、咔噠——”寂靜的深海中,巨大的水壓壓迫艦體發(fā)出聲響,驚心動魄。黃旭華鎮(zhèn)定自若,在聽取各項實測數(shù)據(jù)的報告后,他果斷指揮:“繼續(xù)下潛!”
試驗成功了,新紀(jì)錄誕生了,全艇沸騰了!
黃旭華再也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在核潛艇《快報》上即興揮毫:“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而他也成為總設(shè)計師參與核潛艇極限深潛試驗的世界第一人。
隱姓埋名三十載
黃燕妮印象中,父親不輕易流露感情卻很重感情。接受采訪時,黃旭華講到自己的母親,聲音突然哽咽,淚水奪眶而出——
1987年,廣東海豐一戶普通人家收到一件從武漢寄來的郵件。寄件人是黃旭華,收件人是他的母親。
信中是一本《文匯月刊》,其中一篇報告文學(xué)《赫赫而無名的人生》,比較詳細(xì)介紹了中國核潛艇總設(shè)計師的人生經(jīng)歷。
這么多年,父母、兄弟姐妹不斷去信,問黃旭華在做什么工作,他始終閉口不答復(fù)。
整篇文章,只提了黃總設(shè)計師,沒有具體名字,卻提了他的愛人李世英。
這個黃總設(shè)計師,不就是30年沒有回過老家、被弟妹們誤解為忘了父母的不孝兒子嗎!
三兒,你在什么單位上班?做什么工作?
三兒,父親和二哥病重、去世,為什么沒趕回來?
三兒,母親老了,這么多年為什么不回來看看?
心中郁積多年的問號,在一遍遍的閱讀中,被一個個拉直。老母親召集子孫,只說了一句話:三哥(黃旭華)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諒解!
知兒莫若母!母親這句話傳到黃旭華的耳中,黃旭華哭了。
1988年南海深潛試驗,黃旭華順道探視老母,95歲的母親與兒子對視卻無語凝噎,30年后再相見,64歲的黃旭華已雙鬢斑白。
30年了!為了理想信念,黃旭華“斬斷”與家鄉(xiāng)親人的聯(lián)系,將牽掛深深地埋藏心底。
有人問黃旭華,忠孝不能雙全,你是怎么理解的?黃旭華回答: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此生無怨無悔
因配合采訪需要,44歲的三女兒黃峻,第一次走進父親的辦公室。
父親辦公桌的玻璃下,有一張彩色照片。照片上,父親一身正裝,站在舞臺中央,他精神抖擻,豪情萬丈地指揮著大合唱。
這是2006年10月19日單位的文藝晚會。這也是黃峻從小熟悉的生活中的父親。
喜愛音樂的黃旭華,現(xiàn)在終于有更多時間拾起他的所愛,也有更多時間和家人相處了。他將大學(xué)時代自己翻譯的資料,送給小外孫。在他的感召下,小外孫勤奮好學(xué),今年被保送清華大學(xué)。
去年10月,黃旭華走進央視《開講啦》。節(jié)目現(xiàn)場,黃旭華目光深邃,話音鏗鏘——
我們國家核潛艇戰(zhàn)線的廣大員工,嘔心瀝血,淡泊名利,隱姓埋名,他們奉獻了一生最寶貴的年華,還奉獻了終生。
如果你們要問他們,這一生有何感想,他們會自豪地說,這一生沒有虛度。
再問他們,你們對此生有何評述,他們會說,自己是中華民族的兒女,此生屬于祖國,此生屬于事業(yè),此生屬于核潛艇。獻身核潛艇事業(yè),此生無怨無悔!
“如果一切重來,還愿意隱姓埋名30年研制核潛艇嗎?”日前的采訪中,記者問。“不會變??茖W(xué)報國是我的夢想!黨把研制核潛艇的任務(wù)交給我,讓我有機會實現(xiàn)夢想,兌現(xiàn)入黨時的誓言,我就要為黨和國家流盡最后一滴血!”黃旭華答。
滿頭華發(fā)又何妨!記者仿佛又看到,那戰(zhàn)火中立志報國的少年郎。
記者手記
采訪黃旭華院士的這一周,記者一直被一種強大的力量感染著。
奉獻不一定是轟轟烈烈,也可能是默默無聞,用汗水、青春乃至生命,報效祖國。
萬里星空,海疆遼闊,還有無數(shù)的黃旭華堅守崗位,為我們負(fù)重前行。他們用畢生的信念與奮斗,將熾熱的“中國心”鐫刻在民族的百年戰(zhàn)艦史冊,鐫刻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
致敬!民族的脊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