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的優(yōu)先發(fā)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本質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堅定而睿智地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yè)放在優(yōu)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怎樣做好新時代教師,為蓬勃發(fā)展、昂揚向上的中國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證是廣大教師不斷思考的時代之問;如何在新征程上承擔起教師責任,培養(yǎng)善學善思、勤勉樂觀、銳意進取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廣大教師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時代擔當。
內心有信仰 行動有力量
教師要具備崇高的職業(yè)道德,以“把職業(yè)當事業(yè)”的態(tài)度對待日常的教書育人工作,愛學生、愛教育教學工作。正是做新時代教師的職業(yè)信仰,激勵我們不斷去學習——實踐——反思——成長——再實踐。“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教育工作者:“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師的職業(yè)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老師是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鏡子。好老師應該取法乎上、見賢思齊,不斷提高道德修養(yǎng),提升人格品質,并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傳授給學生。
教師要保持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心態(tài)才能讓靈魂遠離權錢名利紛擾,專注執(zhí)著地精耕三尺講臺,在職業(yè)生涯中行穩(wěn)致遠。俗語道:“物洗則潔,心洗則清。”面對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名利的誘惑,教師要時常剪欲、修身,給自己留一段讀書思考的靜謐時光。靜而思,思而得。唯有寧靜方能深思,唯有深思成就精進。眼里有學生,教師時刻關注的應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學生而不應只是片面地看分數(shù)。教育要脫掉功利的外衣,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突出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良好學習方法、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片面地唯分數(shù)論英雄必然導致家長和學生急功近利、焦慮壓抑。透過功利的浮云,我們很難展望廣闊的星空和浩瀚的蒼穹。用平和理性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的成長,切記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人,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和經(jīng)歷。
心懷仁愛之心 洋溢熱情活力
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好老師應該是仁師,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好老師。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愛是永恒的主題。教師要用愛培育愛、激發(fā)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融入學生的世界。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滿懷期望的激勵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xù)性。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要多給予學生欣賞和激勵,用積極的情感喚起學生的自尊自強,激發(fā)學生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古人云:“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必窮矣!”教師就要像春風一樣給人以溫暖;教師就要像夏雨一樣給人以滋潤。心懷仁愛之心的教師總是善于營造平等和諧的氛圍,培養(yǎng)學生表達個人思想觀點和情緒問題的能力,愿意聆聽學生所思所想,給予及時的反饋和指導,做好學生成長的領路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性工程,不能急于求成。教師要容忍學生的缺點,允許學生犯錯誤,引導他們在犯錯中學會反思和承擔;把每一次犯錯誤都當成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吃一塹長一智,在糾正錯誤中,錘煉科學處理學習和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
“親其師,信其道。”情感融通是開展教育的基礎。教師要勤于與學生溝通,經(jīng)常走到學生中去,走進學生的生活,在與學生課下聊天時,在走訪學生的宿舍時,在和學生一同參加文體活動時,拓展教育空間,讓我們的教師可親可敬、亦師亦友。好的教育是充滿溫度和力量的,通過“情以感人”的紐帶,達到“道以化人”的目的,發(fā)揮教育的感染力和滲透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引領學生成長。
教師樂學樂教 學生善學善思
“要教育人民,必須自己先受教育。要給人民以營養(yǎng),必須自己先吸收營養(yǎng)。”身處信息化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教育教學是與時俱進的開放體系,教師只有具備廣博的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凝練自身的生命體驗、擴大社會視野,才能做有情懷、有素養(yǎng)、有實力的好老師。“為了使學生獲得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在世界發(fā)展日新月異的當下做好老師,自己所知道的必須大大超過要教給學生的范圍,不僅要有勝任教學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有廣博的通用知識和寬闊的胸懷視野。好老師還應該是智慧型的老師,具備學習、處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能夠在各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教師洋溢對生活、自然、知識的探索熱情,時刻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向周圍人學。只有牢牢把握時代脈動,教師才能在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勇立教學改革潮頭,敢于嘗試探索、善于總結反思、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如今,很多老師已經(jīng)利用新興媒體開展教育教學,如:利用朋友圈做學生工作,建立家校溝通平臺;開發(fā)線上課程,推送大量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讓豐盛的精神營養(yǎng)觸手可及。教師要以樂學樂教啟迪學生善學善思,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和填鴨式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的獲得感,強調學生的參與、體驗和探究。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通過教學情景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親身研究和體驗,使他們不僅習得知識,而且掌握學習方法。在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的多元能力。只有善于觀察和探究,才能不斷涌現(xiàn)新的創(chuàng)見和新的靈感,在做中學、學中做,培養(yǎng)崇學尚思、開拓進取的新一代。在教育改革的施工圖上,教師是站在一線的施工者,只有不斷充實提高,才能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筑基,回應人民對優(yōu)質教育的期待,不負新時代賦予的使命。
教師要以奮進之筆書寫新時代的大國擔當。 教育是點燃火種 。優(yōu)質的教育是不斷喚醒孩子的自律、自覺、自省,激發(fā)他們潛藏的能力、志趣、愛好,以閱讀、思考、交流來充實他們生命的厚度,拓展他們生命的寬度。圓夢新時代,教育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證。為新征程育人既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光榮。在這個“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新時代,讓我們以永不懈怠的新氣象新作為,飽含奮發(fā)激情,洋溢熱情活力,培養(yǎng)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生力軍。愿我們的師生內心有理想,腳下有力量,用奮進之筆書寫個人與新時代同頻共振的濃厚篇章!
(作者系承德護理職業(yè)學院思政教研室主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