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件照、工作照、全家福、婚紗照……黑白照、彩色照、數(shù)碼照……照相館、影樓、工作室……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會留下不少照片,這些照片或承載記憶,或出于需要,或記錄溫暖,或見證愛情,在小小的畫面中,飽含著對時光的忠實記載。改革開放40年來,照相的功能未曾變化,但它的載體、形式、技術和效果已大不相同,時代與科技帶來的進步在不斷刷新照相的便捷性與清晰度,但那些藏在圖片后面的故事,永遠是其存在的唯一理由。
與照相結緣,是一生最幸福的事
——張士良和“士良照相館”的35年
講述人:“士良”照相館創(chuàng)辦人 張士良 年齡:81歲
張士良向記者介紹他80年代拍的人物照。
創(chuàng)辦于1983年的“士良”照相館是銀川市頗有名氣的老字號,35年來,它與改革開放同步前行,見證了這座城市和許許多多人的光陰流轉。
在士良老店,81歲的張士良精心挑選了一批自己拍攝的老照片擺放在店里,“這些老影像,在服飾、發(fā)型等各方面都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看著它們就能回憶起過去的歲月。”自拿起照相機以來,張士良用鏡頭影像留下了許多百姓生活的記憶,串聯(lián)著時代的點點滴滴。
在北大荒與照相機結下一生之緣
“和相機結緣,要感謝我的戰(zhàn)友于仲華。”張士良1959年從部隊轉業(yè)來到寧夏,而在來寧夏之前他和戰(zhàn)友于仲華等人在北大荒開墾荒地。當時于仲華有一部德國康泰時(Contax)相機,在張士良的記憶中,那個相機很重,鋼鐵的機身,玻璃的鏡頭,一個保護相機的黑色硬殼始終吊在鏡頭的下面,拍照時打開,不拍照時趕緊合上,充滿了神秘感。
看著戰(zhàn)友拍完照片,鉆進暗房,用鑷子夾著一張白色的紙片在特殊的液體里輕輕的晃動,漸漸的白紙上就出現(xiàn)了戰(zhàn)友們勞動的影像,張士良覺得非常神奇。“我年輕時候就非常愛美,喜歡一切美好新鮮的事物。”每天和于仲華學習拍照、顯影成了張士良在北大荒開荒的十幾個月中最快樂的事。
“上世紀60年代,擁有一部照相機是很奢侈的事情。”張士良在部隊時是電報員,掌握一定的通訊技術,來到寧夏后,他被分配到寧夏郵電局(現(xiàn)電信局)電報科,當了一名報務員。“那時候我每個月工資有60多塊錢,在當時收入算比較高了。”1962年,張士良用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臺國產(chǎn)的華山牌黑白相機,又購置了二手的放大機和化學藥品自己調配顯影液,在家里布置了一間沖洗膠卷的暗房,開始了自己的攝影生涯。
張士良的家中至今還保留著一臺橋式放映機(左)和一臺老式映象機。
給大半個銀川城喜歡拍照的年輕人照過相
“60年代大部分人的收入每個月只有二三十元,拍一張黑白1寸照6毛錢,在當時來講算比較貴的。”張士良說,那時候銀川只有一家照相館,叫寶珍照相館,就是后來的新華照相館,大家到照相館一般也只照兩種照片,工作照和全家福。
因為喜愛攝影,張士良每個月都會自己掏腰包買幾盒膠卷和相紙,周末約上朋友去公園給他們“義務”拍照。那個年代大家著裝簡單樸素、顏色單一,幾乎都是藍、灰、黑色。為了不讓照片不千篇一律,張士良會花心思引導拍照者擺出優(yōu)美的姿勢,抓拍最美的人物瞬間。搭配外景抓拍的人像生動、活潑,相較照相館里一板一眼的半身照,張士良拍的照片讓人眼前一亮,朋友們一傳十、十傳百,張士良的名氣漸漸大了起來。“在郵電局工作的十幾年里,我給大半個銀川城喜歡拍照的年輕人都照過相。”
張士良回憶,那時老百貨大樓有一個叫韓曉玲(化名)的營業(yè)員,因為長得漂亮,很多人都會假借買東西的名義,到百貨大樓柜臺去看她。聽說張士良拍的照片與眾不同,韓曉玲輾轉找到張士良請他為自己留下倩影。張士良的拍照風格在當時形成了一股新的風潮,給那個年代的人們留下了時代印像,“那個時候在銀川,每每有人提起拍照,都會想到張士良。”
陳列在玉皇閣士良照相館內的80年代老照片。
好手藝催生第一家“士良照相館”
1978年,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許多個體經(jīng)營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寧夏郵電局也響應國家號召成立了勞動服務公司,組織待業(yè)青年從事餐飲、服裝裁剪、攝影等相關工作,其中照相組因為觀念、技術等原因一直虧損。
1980年,中寧縣舉行交流會,知道張士良會照相,單位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派張士良去參展。帶著兩盞碘鎢燈和一臺小型國產(chǎn)4a120照相機,張士良在中寧交流會上“亮相”了。喜歡鉆研與創(chuàng)新的張士良,把從好萊塢電影中學到的打光方法用在了照相上,“從背后打光進行逆光拍攝,用這種好萊塢式燈光拍出的照片立體、生動,在黑色的背景映襯下,感覺頭發(fā)絲都在發(fā)光。‘原來照片還可以這樣拍?’中寧的年輕人都轟動了。”張世良說,15天的交流會,因為排隊照相的人太多,他拍了20多天才拍完。白天拍照,晚上就在中寧郵電車站的廚房里設置簡易的暗房沖洗膠卷。“那時候拍一張照片幾毛錢,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給單位創(chuàng)造了幾千元的收益。”
看重張士良照相的手藝,1983年,寧夏郵電局以下屬勞動服務公司的名義在鼓樓開了第一家“士良照相館”。“那年在銀川,比較正規(guī)有門臉的照相館除了新華照相就是士良照相。”張士良在銀川照相本就已有名氣,開業(yè)后照相館的生意非常好,每天都接待二三十人。張士良說,80年代初的照相館,包括新華照相在內,都用蒙著黑布的大座機,攝影師手里握著快門,“啪”的一聲,照相過程就結束了。而他當時用的是一臺日本產(chǎn)的柯尼卡小型相機。“用小相機照相的照相館,在寧夏,士良照相算是第一家。當時很多石嘴山、吳忠的同行都慕名來看新鮮。”張士良笑著說。
張士良告訴記者,“士良照相”這幾個銅字已有30多年歷史。
與時俱進執(zhí)著追求,“士良”一家變三家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國家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大,整個社會的時尚程度大幅提升,人們的著裝五花八門,攝影師的鏡頭里出現(xiàn)了更多的摩登氣息。張士良至今還清楚記得,1984年,銀川東門橋開了一家柯達彩色照相館,彩色的影像體驗迅速風靡了銀川。“很多年輕人都拿著號排一兩個小時的隊,就為照一張彩色的全身照。”張士良說,那幾年,銀川一下子涌現(xiàn)出了很多彩色照相館,比如黃山照相等等,黑白照片逐步被淘汰,退出了歷史舞臺。同樣,與時俱進的張士良手中的照相設備也不斷進行升級,相機更新?lián)Q代,店里也上了彩色沖印設備,在他看來,那時是照相館的黃金時代。
隨著數(shù)碼時代的到來,各類數(shù)碼相機逐漸走入千家萬戶,人們對美的追求已不僅僅是靚麗的背景和寬幅巨照。“只有了解和滿足現(xiàn)代人的各樣需求,不斷轉變經(jīng)營思路,才能跟得上新時代的步伐。”1998年,為了學習最新的相片后期處理技術,61歲的張士良花7000元組裝了一臺電腦,又花幾萬元學費學習PS等圖像處理軟件。“臉上有黑點不好看,要抹掉;眼角的皺紋要抹平……”張士良說,除了不斷更新的攝影器材,利用軟件對照片進行再美化是現(xiàn)在照相館必修的功課。
如今,新華照相館、柯達照相館等帶有時代印記的傳統(tǒng)老照相館,逐漸被一座座裝修時尚、規(guī)模宏大的影樓所代替,去照相館拍照的那種生活味兒少了很多。“士良照相館”從最初的一家發(fā)展到了3家,張士良讓兒女們介入,接管了照相館,他每天到照相館轉轉看看,偶爾還能遇上他服務了三代的顧客。“這輩子能和照相結緣,是我最幸福的事,照相帶給了我一生的快樂,我很滿足!我要用鏡頭繼續(xù)記錄時代,記錄人民的生活,在不斷追求美的路上保持新鮮與熱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