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昌出發(fā),驅車一路向東,沿著蜿蜒起伏的公路前行1個多小時,一座白墻灰瓦、錯落有致的彝家新村出現在眼前,這就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解放鄉(xiāng)火普村。
邁步進村,寬敞明亮的磚瓦房,通村入戶的硬化路,衛(wèi)生室、幼兒園、文化室一應俱全,光纖網絡暢通……誰能想象,這里曾經“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住的泥巴房、吃的是粗糧”。
2018年春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火普村視察脫貧情況,看望慰問彝區(qū)貧困群眾。這個大山深處的偏僻彝家村寨,脫貧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
住上好房子,脫貧攻堅強基礎
火普村172戶村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78戶,是典型的高山貧困村。駐村第一書記馬天深知,“住上好房子”是脫貧攻堅的先決條件。然而,想要打響這“脫貧第一炮”,并非易事。就拿易地搬遷選址來說,既要考慮到科學安全,又要尊重群眾意愿,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好心沒辦成好事”。
辦法總比困難多?;鹌沾妩h支部成立“黨員突擊隊”,花了整整一個月時間,走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戶和每片土地。綜合考慮群眾居住安全、致富增收、生活配套等多種因素,最終在山腰處確定了集中安置點。
“說干就干,既要干得快,還要干得好!”馬天在開工儀式上說。這邊施工熱火朝天,村黨支部動員全村黨員和社員代表,組成志愿服務、監(jiān)督施工、協調保障三支工作隊,充分調動了村民安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016年10月,全村貧困戶搬進了新房子。“共產黨卡沙沙(彝語,意為辛苦了,謝謝),讓我們住上這么漂亮的新房子!”因病致貧的曲木煙爾坐在自家新房里,激動得老淚縱橫。
房子建好了,村里的基礎配套設施還跟不上,首當其沖的就是手機沒信號。馬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村支書吉色次哈一道,幾次協調爭取,終于在村里建起了一座通信網絡基站。“現在好啦,再也不用爬上山坡‘找’信號了!”貧困戶吉地爾子掏出手機跟在外地打工的兒子通話,幸福歡樂溢于言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