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夢
“一開始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就堅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這一邊”
吉林長春,北國春城。偉岸質(zhì)樸的長白秀色、清新旖旎的凈月風光,讓人流連忘返。
時光倒轉(zhuǎn)。上世紀30年代,少年鄭德榮眼中的故土,卻是“瓜剖豆析、山河破碎”。
每一次目睹日偽政權(quán)的暴行,鄭德榮都深深體味到受人欺凌的恥辱。一顆年輕的心時時拷問自我:“到底怎樣才能救積貧積弱的中國?”
一??逝螄要毩⒏粡姷姆N子,悄悄發(fā)了芽。
真理的光芒是耀眼的。1948年,伴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隆隆炮聲,早已厭惡在“國統(tǒng)區(qū)”讀大學的鄭德榮,毅然決然投奔解放區(qū),跨進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東北創(chuàng)建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東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前身)。
“解放區(qū)的天是明朗的天”,那里的一切,都讓他感到新鮮,“有一種‘新生’的感覺”。
“公木先生,那可是大人物吶!”多年后,鄭德榮依然忘不了,這位“大人物”身穿一件舊棉襖,腰扎一根草帶子,手拎一個白鐵壺,一邊倒水喝、一邊用大白話講解《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chǎn)黨》,“哎,既有真理性,又有吸引性,大家都愿意聽,入耳、入腦、入心。”
“共產(chǎn)黨里有大學問家!”鄭德榮內(nèi)心激蕩不已,“一開始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就堅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這一邊!”“紅色熔爐”鍛造,奠定信仰基石。
刻苦學習,順利留校,鄭德榮幸運地被分配到中國革命史直屬教研室任教,教研室的創(chuàng)立者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校長成仿吾。工作僅一年,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就在濃郁的紅色氛圍熏陶下光榮入黨。從此,“鄭德榮”這個名字便與中共黨史研究緊緊相連,永不分離。
邊講課邊學習,邊研究邊探索,感性的認知慢慢聚攏,理性的判斷漸漸升騰。
“你連信都不信,怎么給學生講?要讓別人信,首先自己信。”這,是鄭德榮對自己的要求。
“不僅在業(yè)務上成為國家的高級人才,而且在政治上成為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這,是鄭德榮對學生的要求。
不因現(xiàn)實復雜而放棄夢想,不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即便“文革”期間多次被當作“走資派”批斗,回憶起那段坎坷歲月,鄭德榮依然沒有怨言、初心不改,“雖然挨過斗,但對黨的感情、對馬列主義的信仰,從來沒有動搖過。”
上世紀80年代初,鄭德榮曾借調(diào)中央黨史研究室工作兩年,擔任“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編寫組”主持工作的副組長。這一步,成為他學術(shù)研究上的重要轉(zhuǎn)機,使他有機會進入中央檔案館,親手翻閱最原始的革命資料。
每天早去晚回,一條板凳坐到黑。鄭德榮如饑似渴地吸收著珍貴史料的營養(yǎng)。
“觸摸那些泛黃的紙張,就仿佛看到了堅貞的烈士流下的鮮血、付出的生命。”這份對先烈的崇敬之情和由衷的責任感一直激勵著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道路上執(zhí)著前行。
“黨史研究,必須注重科學性與政治性的統(tǒng)一。”鄭德榮提醒自己,也告誡學生,“我們黨史工作者,是在為中國共產(chǎn)黨寫‘紅色家譜’,是為黨做學問。入了這扇門,就必須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不管什么情況,都要立場堅定、對黨忠誠。”
鄭德榮這么說,更這么做。多年來,不管處于哪個年齡段、本職工作忙不忙、身體狀況好不好,每逢慶祝建黨以及老一輩革命家的重大紀念活動,他都看作是研究、宣傳黨的理論、回應社會關(guān)切的重要契機。而每一次,他都積極著文、參會、宣講。
2001年7月,紀念建黨80周年。長春的不少黨員干部聆聽了鄭德榮的黨課。臺上,75歲的鄭德榮聲如洪鐘、神情激揚,講得振奮人心。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已患有冠心病和糖尿病。
“都這么大年紀了,身體咋受得了?”好心人勸他歇一歇。
“我這一上講臺啊,就啥都忘了。只要還能動,就一定要參加!”炎炎夏日,這位年逾七旬的省委理論宣講團成員,奔波6縣市、宣講12場。
學生看著心疼,建議他別再接受一個基層單位的邀請,孰料鄭德榮一臉正色:“這正是黨和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也是黨史專業(yè)知識發(fā)揮作用的時候,怎么能推托呢?”
“是什么讓您畢生求索、沉浸于黨史研究?”有人好奇。
“工作需要,就是我的志向。做什么愛什么,干什么學什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是銘刻在心的信條。”幾十年來,鄭德榮把個人融入時代、將信仰融入生命,在知識的海洋里劈波斬浪,人生的征帆始終沿著正確的航向,駛向理想的彼岸。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