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10月11日,《北京日報》9版
?等著去北航報到的日子里,撿破爛的閑暇,高旭在自家院子里讀書。李釗/攝
▼1992年12月26日,《北京日報》6版
?1994年11月30日,《北京日報》8版
▼1992年8月12日,《北京日報》1版
▲2014年7月2日,《北京日報》10版
▲2004年6月11日,《北京日報》7版
▲2011年夏,北京京郊一處駕校內人頭攢動,高三畢業(yè)生扎堆兒學車,造成駕校市場一時間“高燒不退”。
▲2012年6月20日,《北京日報》23版
▲在二中門前,剛剛結束高考的高三畢業(yè)生正在整理捐贈給災區(qū)考生的復習資料。饒強/攝
?2012年6月18日,《北京日報》4版
▲2006年6月14日,《北京日報》6版
▲2015年6月11日,《北京日報》11版
▲2014年6月10日,《北京日報》6版
勤工儉學不怕吃苦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在上世紀90年代,看報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報業(yè)發(fā)展也正紅紅火火。再加上當時“在不影響交通、市容的前提下,零售報紙無需執(zhí)照”政策的助力,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報販比比皆是,早已成為古都一景。每到寒暑假,都有大批的學生走上街頭,加入賣報的行列。
據(jù)1992年12月26日本報6版《京城報販》報道,1991年高考結束后,70后考生師大附中姜展紅同學就利用暑期,帶著妹妹,冒著酷暑,天天零售晚報。一個月下來,姐倆收入100多元,既鍛煉了自己也增加了收入。
還有一些幸運的70后,在高考剛剛結束后,就趕上了京倫飯店在旅游系統(tǒng)率先啟用“店外小時工”的招工改革。70后高考生們要求做“小時工”的目的很明確:試試自己的能力,通過自己的勞動增加點收入。(1992年8月12日《北京日報》1版,《京倫啟用“店外小時工”》)
家在農(nóng)村的70后,高考結束后的打工更不怕吃苦受累。1994年11月30日,本報8版《只要經(jīng)歷過》文章寫道,高考榜上有名、決定假期去打工掙學費的70后高考生張宗坤,干起了挖下水道的苦差事。他在烈日下忍著難聞的味道拼命干活兒,一直干到開學。掙足了半年學費的他感慨:當時看來是那么難以承受的,現(xiàn)在回想起來倒覺得無所謂了,因為我知道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中,還會有比這更艱難的事情,但只要經(jīng)歷過,就是一份寶貴的人生體驗。
“媽,考試完了我就去掙錢。”永樂店中學的80后高考生曹艷文對媽媽說。懂事的孩子早就想好了,不管考上沒考上,都出去打工,考上了給自己掙學費,萬一考不上就貼補家用。(1999年7月10日《北京日報》5版,《讓自己好好美美》)
在80后高考生中,一位1983年出生的河南女孩的經(jīng)歷,引起了全國上下的關注。她就是高旭,出身貧寒卻不墜青云之志,靠撿破爛供給自己的學費,完成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學業(yè),并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旭用一袋袋破爛達成了自己不斷向上的愿望,練就了堅韌頑強、不屈不撓的生活信念,獲得了自尊、自強、自立的生活品質。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勞凱聲說,中華民族素有刻苦努力、奮發(fā)圖強的傳統(tǒng)。古有懸梁刺股、囊螢映雪之佳話,今有頑強不屈、自立成才的美談,高旭同學的奮斗精神確實代表著一種值得弘揚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2001年10月11日《北京日報》9版,《逆境和磨難是成長之師》)
到了90后這一代,因為百姓生活普遍更加富裕,賺錢已經(jīng)不是高三畢業(yè)生打工的最重要原因,他們更希望通過打工來豐富人生經(jīng)歷。90后女孩舒婷在高考前就已經(jīng)和同學約好去打工,“念了這么多年書,整天就在校園里打轉,我們的人生其實很單調,所以都很想利用考后的空閑時間增加一點社會經(jīng)驗,也有利于開闊視野,讓自己融入社會,我想這會讓我的人生經(jīng)歷更豐富多彩”。
舒婷最希望到麥當勞當接待員,或到公共汽車站點當志愿者,當家教也是不錯的選擇。
和舒婷一樣想去打工的考生都說,不在乎賺多少錢,只看重那一份和象牙塔內不一樣的感覺。一位姓鄭的男生提到被美國衛(wèi)斯廉大學文理學院錄取的同學,后者的成績在外國語中學高三年段700名學生中只排在300位,卻能考進世界一流大學,說明能力比成績更重要。“我們現(xiàn)在急需補上的,就是人生的閱歷。”(2012年6月20日《北京日報》23版,《后高考時代“加碼”族增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