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果呈現(xiàn)分類比較
20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近30年的成果,明顯少于20世紀80年初以來這近40年的成果,這個量上的懸殊是顯而易見。在看到了其量的變化之后,我們進一步對這些成果進行閱覽、分析與比較,發(fā)現(xiàn)其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也是有所變化的。我們對改革開放后近40年與改革開放前近30年內蒙古的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有如下不同與變化:
其一,文章類成果中,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的藝術評論,以對某一具體作品或藝術活動的評論居多,學理性研究幾乎沒有,而且其評論文章多為“一事一議”式的,以對評論對象基本情況的介紹為主,篇幅一般較為短小。改革開放后近40年,則是評論與學理研究并重,而且是既各顯其長,又相得益彰。單就這個階段的評論而言,較前一階段有很大不同,即有對某一作品的評論,有對某一藝術家的評論,有對某一藝術現(xiàn)象的綜合評論等等,可謂多種多樣,不一而足。
其二,文章類成果中,改革開放前近30年的藝術評論,多為經驗式的梳理、總結及評價,視角和方法比較單一,即主要是社會學的方法,而且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點。改革開放后近40年的藝術評論,一方面有一部分依然是屬于經驗式與描述性的,而另一方面則逐漸出現(xiàn)了更具有專業(yè)性與學理意識的評論,這些評論往往是評論者在藝術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運用哲學、藝術學、美學、心理學、文化學等理論視野或方法論,對于藝術作品、藝術家或藝術活動現(xiàn)象進行分析研究,并做出具有學理性的判斷與評價。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藝術活動的豐富多樣,這個階段內蒙古的藝術評論在“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下,藝術評論的方法也在發(fā)展變化。
其三,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有少量關于藝術方面的著作,從《當代草原藝術年譜·理論與評論卷》所提供的資料看,這些著作中,除了《內蒙古文藝評論選集》這部多人合集之外(注:其中包括文學評論文章,而且居多數(shù)),其他則為資料匯編與教材。改革開放后的近40年中,藝術評論與藝術研究方面的著作在數(shù)量上顯著大增的同時,其成果的總體構成與學術內涵方面也較前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是改革開放初期幾年內,為適應當時的藝術教育之需,編寫出版了一些相關的教材及藝術類常識性讀本,其中蒙文方面的較多;二是關于不同藝術門類研究的專著問世,在著作類成果中,這方面的數(shù)量最大;三是藝術學、美學學術專著出版,這批成果的顯著特點是學理性強;四是部分門類藝術史與“集成”“內蒙古卷”出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