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畫到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得黑乎乎的了。一般人在那張畫面前看一眼就走了。我想大家也有去博物館的經(jīng)驗,不要貪多,盡量只看一張,你看十分鐘和看五秒鐘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也問過我的學生們,我說怎么去研究一幅畫呢?有的人說,研究騎在馬上的人,他的身份是什么,為什么要把這個人畫在上面,這個人是什么朝代的等。這樣的研究當然很有價值,但是這樣的研究只是一個中間層面的研究,是知識學的研究。在這之上還有更重要的層面,就是感知或者審美體驗。我在博物館經(jīng)常聽到身邊的人說這張畫是北宋的,好值錢呀,拿出去以后可以賣五個億。還有就是這張畫畫的是什么,開始講歷史故事了。這樣欣賞國畫是沒用的,這些和畫本身的感知沒關系。其實面對畫的時候最好是你和畫面的直接面對。
還有一些人評價中國畫的時候總說畫的什么啊,看不懂。我要和這些人說,徐悲鴻、齊白石你們知道吧。民國時期厲害的畫家不下一萬人,但到現(xiàn)在你還知道幾個?我說的是國畫。再過一百年、五百年,還能留下幾個?一百年能留下一兩個就不錯了。
現(xiàn)代中學教育中的語文解讀模式是集中化、符號化,是一種典型的意義明確化的解讀模式。我們習慣在讀散文、小說的時候,要知道文章說了什么,而忽略了去感知整個文本的流暢以及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其實整個文本的藝術魅力并不在于說了什么,而是在于怎么說的。繪畫也是這樣,關鍵在于怎么畫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