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電影叫《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局部
其實《富春山居圖》確有其畫,它分成兩段,一段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一段在浙江省博物館。為什么分成兩段呢?這里有個歷史故事,有個人叫吳洪裕,在臨死之際,要燒《富春山居圖》和《千字文》,“焚以為殉”,給自己殉葬。吳死后,家人先燒了《千字文》,次日再燒《富春山居圖》。就在國寶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人群里猛地竄出一個人,“疾趨焚所,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吳靜庵(字子文)。畫雖得救了,中間卻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起首一段已燒去,幸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從此,《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
這個人是元末明初著名畫家,元四家之一,叫倪瓚。
倪瓚
這個人一輩子基本上就漂在太湖上,關于他有很多故事,傳說他有潔癖,古代江蘇這個地方富甲天下,他的仆人挑水,他一般都喝前面一桶水,把后面一桶水倒掉。他還經常洗樹,每天早上拿著水洗他院子里面的樹,不能臟。所以,他畫的畫非常輕,筆墨極簡、極淡。后代很多人都臨摹他,但都臨摹不像。
李成也是影響中國畫的一位偉大畫家,但到了南宋的時候,他的畫已經非常少了,基本上找不到他的原跡。我是到了2013年左右才真正能進入北宋畫的感知體系。當時有一個機緣,上海博物館展出一批國畫,其中有一張畫比《讀碑窠石圖》還早,是五代時期董源的畫,我上午在那張畫前站了兩個小時,下午又站了兩個小時。當時有個國畫專業(yè)的學生在那里臨摹這張畫,他邊臨摹我邊看,畫了四五個小時。在那四五個小時后,我覺得開始理解中國畫所謂的最高境界,氣韻生動的感覺,畫和人的身體之間是有感應關系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