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賴奮斗而存
鐵仙四哥嫂:
相別幾近三十年,一朝晤對,幸何如之。舊社會日趨沒落,吾家亦同此命運,理有固然,寧庸回戀。惟人生賴奮斗而存,兄嫂此來,弟處他人檐下,實無可為助。倘在蘇北,或可引兄嫂入生產(chǎn)之途,今則只能以弟應(yīng)得之公家補助金五萬元,送兄嫂作歸途費用,敢希收納。目前局勢,正在變化萬端,兄嫂宜即返揚,俾免六伯父懸念。弟正值萬忙之中,無法再謀一面,設(shè)大局能轉(zhuǎn)危為安,或有機緣再見,屆時亦當(dāng)勸兄嫂作生產(chǎn)計也。
匆匆函告,恕不一一。順頌旅安,并祈代向六伯父問候安好為懇。
七弟 拜啟
弟妹附筆
六月十一日
■解讀
這是周恩來1946年6月11日寫給四哥周恩夔的一封信。周恩來在家中排行第七,故以“七弟”落款。1946年5月間,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到達南京,與國民黨方面展開和平談判。
周恩夔得知闊別三十年之久的“七弟”在南京后,特意從揚州趕到南京中共代表團居住的梅園新村,希望能與周恩來見上一面。據(jù)周恩夔的妻子陸淑珍日后回憶,1946年6月11日,他們?nèi)缭冈诿穲@新村見到了周恩來夫婦,還一起吃了中飯,“添飯都是恩來添,但是添得很少,吃了再添,就這樣邊吃邊談,大家都很高興”。本來約定當(dāng)天晚上,周恩來到他們下榻的旅館再聚談,但最終未能成行,周恩來的秘書到旅館將這封信及五萬元轉(zhuǎn)交給了他們。其實,中共代表團成員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國民黨方面的監(jiān)視,形勢十分復(fù)雜,親人團聚也不得不因此而中止。
在這封信中,周恩來對于“四哥”介紹工作的要求表示了拒絕,告訴他們“人生賴奮斗而存”,希望他們能自尋工作。“人生賴奮斗而存”,多么樸素的一句話,不僅與傳統(tǒng)文化自強不息的觀念相吻合,也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獲得這封信后,周恩夔夫婦精心保存,周恩夔1947年在《蘇北日報》找到了一份校對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在揚州市人民教育圖書館工作。
海棠桃李均將盛裝笑迎主人
超:
西子湖邊飛來紅葉,竟未能迅速回報,有負你的雅意。忙不能做借口,這次也并未忘懷,只是懶罪該打。你們行后,我并不覺得忙。只天津一日行,忙得不亦樂乎,熟人碰見得不少。恰巧張伯苓先一日逝去,我曾去吊唁。他留了遺囑。我在他的家屬親朋中,說了他的功罪。吊后偕黃敬等往南大、南中一游。下午,出席了兩個干部會,講話,并往述廠、愚如家與幾個老同學(xué)一敘。晚間在黃敬家小聚,夜車回京。除此事可告外,其他在京三周生活照舊無變化,惟本周連看了三次電影,其中以《兩家春》為最好,你過滬時可一看。南方來人及開文來電均說你病中調(diào)養(yǎng)得很好,頗慰。期滿歸來,海棠桃李均將盛裝笑迎主人了。連日風(fēng)大,不能郊游,我鎮(zhèn)日在家。今日蘇聯(lián)大夫來檢查,一切如恒。順問朱、董、張、康等同志好。
祝你日健!
周恩來
一九五一·三·一七
■解讀
這是周恩來1951年3月17日寫給妻子鄧穎超的一封信。周恩來與鄧穎超同是覺悟社的骨干成員,兩人于1925年結(jié)為伉儷,自此攜手走過了半個世紀的風(fēng)云歲月,共同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一段浪漫動人的傳奇。
這封信所談之事,不少是瑣碎的日常之事,此時周恩來與鄧穎超相隔兩地,夫妻不能相見,就是說說瑣碎的日常之事,也能告慰對方。信中提到的張伯苓是周恩來就讀的南開學(xué)校的創(chuàng)始人,黃敬時為天津市長,述廠即周恩來在南開學(xué)校時的同學(xué)潘世綸,愚如是潘世綸的夫人,曾參加周恩來等領(lǐng)導(dǎo)的天津?qū)W生愛國運動,開文即時任中央辦公廳機要室副主任兼朱德秘書潘開文,信的最后提到的朱、董、張、康,分別指朱德、董必武、張曉梅、康克清。
周恩來在信中說,等她回來時,“海棠桃李均將盛裝笑迎主人了”。鄧穎超收信后,于3月23日回信給周恩來,說3月17日的信“不像情書的情書,給我?guī)砹讼参?rdquo;,信末還不忘“先寄語桃、李、海棠,善備盛裝迎接主人呀”。周恩來收到鄧穎超的信后,又于3月31日去信給鄧穎超,寫道:“現(xiàn)時已綠滿江南,此間方始發(fā),你如在四月中北歸,桃李海棠均將盛開。”桃李海棠本是無情物,而在兩人的書信往還中,卻如有了生命一樣,為工作節(jié)奏緊張的兩人鍍上了一層柔情蜜意。周恩來素喜海棠,時至今日,鄧穎超那篇《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仍然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