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肖乾旭
全民讀書是個大事情,說其關乎國家文化軟實力亦不為過。但如何使讀書蔚然成風呢?我想到了一個很要緊的事——“讀書引擎”。
“引擎”,就是動力。在這里,或許可以理解為愿望。因為,讀書多為純粹個人化的自由行為,讀書的念頭是“原動力”,舍此,世界上就不會有讀書這件事。閑著沒事,是玩貓逗狗,還是捧起一本書,盡隨主便,命令這時候不起作用。全民讀書能否成氣候,全看有沒有千千萬萬個起發(fā)動作用的“引擎”。
進一步想,我說的讀書愿望,其實是指“深讀”。當今的“淺讀”,可謂“打頭碰臉”,你只須到地鐵車廂去看一看。一排排“低頭族”全神貫注所在,大半為“好玩”之讀,甚而是無字之“讀”——打電游。淺讀,怎么說也比深讀輕松省力。舉例說,追星族只須通過電子手段,即可實時探知某偶像何時住進婦產醫(yī)院、星娃幾時幾分幾秒呱呱墜地,還須讀什么書?另有專愛看“奇葩”、驚悚爆料的,一驚一乍便為滿足,還須額外讀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自然我也見許多人頗少“風云之氣”而頗多“兒女情長”,照林語堂的說法,“讀書的主旨在于排脫俗氣”,若俗氣先就沾身,還有讀書(深讀)的愿望嗎?
目下難啟動的,正是這“深讀”。那么,何謂“深”?古語有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正是細細品讀、深度思考之“深”也。反觀當今,倒也有一種“深”——“悶頭發(fā)財”:眼皮都不抬一抬,只關注鼻子底下那件要干的事,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發(fā)財夢”。
悶頭發(fā)財,恐怕大半無需“深讀”。若讀書,也是讀混職場、攏人脈的“勵志書”。但在我看來,真正的讀書應與飯碗無關。照在下的理解,正宗的讀書,應是上關天文,下涉地理,無所不包,尤其是要讀文史哲。讀文史哲做什么?我說,此等“形而上”的舉動,即使不來自“以天下為己任”,至少也與關心“國事天下事”相關。譬如每日看新聞,各樣國內國外的事件,都難說屬于哪個專業(yè),要對它們做出解讀和判斷,最好讓自己成為一部“百科全書”。若萌生此愿望,則廢寢忘食、博覽群書就全面啟動了。
別看捧起一本書似舉手之勞,比掏手帕還簡便,但要是沒有跟書相匹配的興趣點,恐怕終此一生也跟書籍“老死不相往來”。你敲鑼打鼓把一車書給他送到家里,也未必能讓他打開,沒準你一走他就賣了廢紙,或照舊習,糊了墻。
因為自己愛書,就總關心“全民讀書”這件事。阿基米德撬動世界的信心是蠻足的,他只需一個支點,那么我們調動大家讀書主動性的支點在哪里呢?或許要從“改善國民精神”入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