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又稱《孔氏家語》,簡稱《家語》)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是研究儒家政治思想的寶貴資料。原書27卷,今本為10卷,包括《王言解》《大婚解》《五儀解》《賢君》《哀公問政》《入官》等共計44篇。而《孔子通解》則由“前言”“序說”“原文”“注釋”“通解”等部分組成,在堅持學術性第一的原則下對《孔子家語》進行了分段、注釋、翻譯以及解讀,資料全面、科學嚴謹,同時也注意了行文的曉暢易懂,具有較高的閱讀價值及學術價值。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曲阜孔府,表示要仔細看看《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犊鬃蛹艺Z》中記載的孔子為政思想,對今天黨員領導干部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和意義。
為政者要以“修身”為本,是《孔子家語》中很多篇幅提及的內(nèi)容。在《王言解》篇中記述了孔子的王道言論:“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孔子認為,君王應該首先做好表率,這是為政的根本。“官長修身正己得以正官吏,官吏修身正己得以正百姓,于是天下治”。對于今天的黨員領導干部而言,正人先正己,為官者要帶頭做好表率。只有己“正”了,才能贏得民心,獲得群眾的認可和支持。
“凡制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是《孔子家語》中提到的治理國家的方法和策略??鬃诱f,各種制度都存在于禮的規(guī)定之中,行為修飾在禮的規(guī)定之中,具體實行起來還是靠人自己。“禮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如瞽之無相,倀倀乎何所之?譬猶終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燭何以見?”禮,就是對事情的處理方法和規(guī)矩。沒有了禮,如同盲人失去了扶助,迷茫而不知方向;如同整夜在黑暗的屋子里求索,沒有燭光而找不到出路。如何才能治理好國家呢?孔子推崇禮樂教化。“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夫禮者,理也;樂者,節(jié)也。無禮不動,無節(jié)不作。”君子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要注意不合禮的事情不做,不合節(jié)的事情不干。對于今天的黨員領導干部而言,“禮樂相示”就要求增強規(guī)矩意識,把紀律和規(guī)矩挺在法律前面,扎緊紀律規(guī)矩的“籬笆”,防微杜漸。
除了以上的內(nèi)容之外,《孔子家語通解》中還提到了選賢任能,改善人才選拔機制;德主刑輔,德育與刑罰相結合;尊重自然,人須與自然和諧相處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閱讀《孔子家語通解》,將“故紙堆”里的“家語”賦予新的生命,把古人的治理智慧運用于國家建設和黨的建設之中,就可以“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顯示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強大生機、厚德載物的精神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情懷,為筑牢黨的執(zhí)政之基,切實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貢獻力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