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沿襲守歲風俗,白居易寫自己家過年的情景時就寫道:“弟妹妻孥小侄甥,嬌癡弄我助歡情。”在家里“守歲”的人們紛紛起身,晚輩給長輩行禮,奴仆給主人叩頭,說一些拜年的吉祥話。據(jù)敦煌出土的文書,“吉祥話”大致是 “福延新日,慶壽無疆”一類——今天,日本人過元旦(相當于他們過年)仍受此影響。
唐朝人喜交際、愛熱鬧,正月初一,長安城里家家戶戶都設著酒宴,鄰居們相互拜年,走到誰家吃到誰家,這還有個專門的名目,叫“傳座”(所以這一天每頓飯千萬別吃太飽)。
延伸閱讀:唐太宗給大臣送賀卡
特點:發(fā)拜年帖
唐朝時期,年才有了節(jié)日的味道。人們拜年除登門拜年,還發(fā)明一種“拜年帖”,有點兒像現(xiàn)代的“賀年片”。
“拜年帖”由古代名片演變而成。唐太宗李世民過年時,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由于這一形式由帝王發(fā)明,迅速在民間普及,不過民間沒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箋紙,豎寫,右上端為受賀者官諱,左下端為賀者姓名。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這種“拜年帖”從唐朝發(fā)起,到宋朝逐漸流行,到了明清開始泛濫,其形式也大于內(nèi)容。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